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出数学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小峰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案例,美国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一起做这样一道题:12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那么,它们下一次重合在什么时候?中国的学生拿到题目后,马上拿出笔,开始在稿纸上画图、计算。而美国的学生则很快地拿出表来进行转动。中国和美国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哪一种更为可取呢?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践能力――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
  尽管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成绩,已经使世人刮目相看,但是,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却低于发达国家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的是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在“做”中体验、思考、发展数学。
  
  一、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既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也能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上《角的度量》练习课时,我让学生首先度量了一幅三角板中六个角的度数;再让他们采取尝试的方法,用三角板拼一拼75°、120°、135°的角然后让他们进行交流、汇报;最后同学们通过实践,归纳出了“先计算再拼组”的具有一定的数学特征的拼角方法,真正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了数学思维的乐趣,体验到了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如:学生在学习了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实际计算一下黑板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使学生学会操作,进而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估计一下自己家客厅的面积,还可以在日后装修房子的时候帮大人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块墙砖、地砖等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把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还原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在操作中思考数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数学教学,也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新型的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做数学,在做中进行自主探究,并力求通过“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考数学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我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一亿的巨大,而且建立了一定的数感。在学生的数学日记中这样写道:原以为,一亿张纸大概三层楼那么高,今天在同学们的合作中,我先测量了100张纸的厚度,然后通过计算,我才知道,一亿张纸大约有10000米高,折合起来大概有3333层楼房那么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天啊,一亿太大了。要是没有“做”的话,我真以为一亿只有三层楼那么高呢!那么,一亿粒米有多少呢?一亿个点需要画多久呢7我还要进行验证!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操作感受到了一亿的大小,而且能够通过数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反思,并且能够由此引发出深刻的数学思考,拓宽了数学学习的渠道,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而且用数学的思维去推理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操作中发展数学
  
  一位优秀的从教人员这样写到: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句话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今后更好地用数学、发展数学,进而为生活服务。所以,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而发展数学。例如,学习了《统计》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成立调查小组,确定本组的调查主题,然后进行分工,最后整理收集材料,绘制条形统计图。当然,教师作为敏锐的实践收集者,更应该做学生热心的顾问,帮助他们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做操作实践的主人,应用数学,发展数学!
  希望每一位教师能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做”数学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