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构建农村留守女童有效预防性侵害的切近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超

  摘要:提高留守女童对性健康知识的理性认知,可以促进个人健康顺利成才,对提高将来家庭的幸福度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文章解决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的措施集中体现在提高个体素质上,其途径有: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丰富文化生活,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直面挑战,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益者三友.纳入健康的小群体;防微杜渐,养成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留守女童;性侵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C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33一02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有六千万,其中留守女童超过一半。据统计,留守女童父母平均年龄分别为41.44岁和38.68岁,均处于壮年。在农业落后地区,与非留守儿童和留守男童相比,留守女童教育处境相对不利。当前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别很大,外出打工或经商的父母对女儿的关心远远少于对儿子的关爱,对赚钱的关注远远多于对女儿的关注。而寄养在家乡的留守女童情况更为严重,父母除了寄回少部分生活费,少有关爱和探望。近年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日渐升温,人们开始深入挖掘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的新问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许多农村留守女童已经或正在遭受着性侵犯的伤害,这些伤害一旦形成就无法弥补。
  一、现实处境对解决留守女童免受性侵害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有关调查统计来看,“53.4%的留守女童与母亲生活在一起,3%的留守女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4.9%的留守女童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27.3%的留守女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0.7%的女童寄养在亲戚家庭中。其中妇女与隔代抚养留守女童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留守女童是“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典型群体,她们处于传统观念中的弱势地位。这些留守女童大多与老人一起生活,物质生活不尽如人意,她们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十分落寞。在长期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情感饥渴的留守女孩容易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上网、交朋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她们很容易受到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早恋倾向,甚至产生问题行为、犯罪行为等。
  从近年来媒体报道看,农业落后地区农村留守女童受性侵害案件和失踪事件数见不鲜。许多农村留守女童因为母亲不在家或者家庭的疏忽,没有接受必要的性健康和性伦理道德知识教育,不知道如何预防性侵害及有关自我保护知识等。事实上,农村留守女童一旦遭遇性侵害,或者变成“性放肆者”,故意放浪形骸,把性看得无从轻重,失去了基本的羞耻心;或者变成“性禁锢者”,画地为牢,从此不与外界交往。这些伤害对她们造成无法估量的心灵创伤,结局更为悲惨,或是家庭为了医治她们的身心创伤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或是小小年纪就草草嫁人,或是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悲剧造成的因素大致有:
  1.受侵犯对象年龄比较低,家庭监护不到位。据有关统计,遭受性侵犯的主要对象是5―12岁的农村留守女童。这一年龄段的留守女童心智还未成熟,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安全判断能力,如果家庭监护不及时到位,极易酿成悲剧。
  2.犯罪嫌疑人多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留守女童所处的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或偏远山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对留守女童实施性侵害的犯罪嫌疑人多为本乡本村的熟人,他们对留守女童的家庭环境、周边秩序极为了解。
  3.犯罪嫌疑人多采用诱惑手段对留守女童实施性侵犯。农村留守女童一般生活极为拮据,对外面的大千世界不甚了解.很容易被零食、玩具、金钱所诱惑,给实施犯罪嫌疑人以可乘之机。
  4.维权、救助比较滞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村留守女童不仅自我保护知识残缺,法律知识更是空白。往往在遭受暴力侵害后,她们不懂如何保存证据和惩罚施害者。更为可悲的是,受传统贞操观念影响,家人碍于所谓的颜面而往往不报案,给及时侦破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带来人为困难。
  5.相关青春期健康知识普及不到位。在面对性侵害时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极差,农村留守女童即使对青春期生理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是来自报刊和电影电视,不系统、不全面,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致使性自我保护知识教育更为薄弱。
  目前为止,大部分留守儿童研究拘泥于问题现状的描述、基本情况分析等,较少从性别视角剖析留守女童问题的特殊性。要实现性别平等与社会和谐,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村妇女”,使她们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农业落后地区的农村留守女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成年早期)是形成“亲密与孤独”的阶段,是寻找爱、经历爱,建立亲密感的阶段。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留守女童,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无法遮蔽的现实,关注留守女童自身价值的前提是赋予其基本的生存权,而免受性侵害,或者发生事件经过矫治和社会救助,较早、较好地回归正常社会,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留守女童对“性”的理性认知,可以促进个人健康顺利成才,对提高将来家庭的幸福度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
  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霭理士曾经呼吁:“要从广处看,可以说性的启发与性的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比任何时代伟大。”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期较早,性成熟年龄趋于提前。有关检测结果显示女生形态发育年龄早于男生,留守女童又身处性开放观念的社会环境里,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许多留守女童被寄宿在学校,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一些早恋者很容易产生新的性侵害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女童受视听媒体的影响、误导,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很多外出的父母为弥补亲情陪护的缺失,给予留守女童较好的电脑配置,而没有必要的监管,这部分孩子容易沉迷网络上大量带有刺激性的淫秽色情图片或短片,受到毒害影响而轻易偷尝“禁果”。
  二、提高个体素质是切实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帮助农村留守女童免受性侵害的渠道、办法很多,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社会机制、法律干预方案、学校与家庭的联合作用,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依托和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这些对农村留守女童健康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综合他人既有经验,在对大量成功的案例观察基础上,笔者提出提高农村留守女童个体素质,有效预防性侵害的若干途径:
  1.加强农村留守女童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引导留守女童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前途,使其认识到目前人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引导她们用学习装点生活,用知识改变命运。
  2.丰富农村留守女童文化生活,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消除她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3.引导农村留守女童直面挑战,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遭遇感情挫折时不钻牛角尖,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过去,正确求助他人,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
  4.帮助农村留守女童纳入健康的小群体。农村留守女孩实际获取青春期知识主要渠道之一是同伴:41.6%的农村留守女童只能从社会媒介和同伴处获取有限的青春期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小群体对留守女童的正面导向作用。调查表明,有50%青少年的性知识是从同伴、同学、朋友那里获得的。“同伴性教育”,这也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学校可以引导留守女童借鉴美国的“同伴性教育”,让具有相同背景、相似年龄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留守女童在一起分享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模式。还可以引导留守儿童通过玩游戏、自由讨论性问题来增长性知识。要引导留守女童参加到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小群体中去,在公开、正规、科学、健康的性教育中获得性的知识、性的规范和性的保护。
  5.防微杜渐,帮助农村留守女童养成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世界各国对于向青少年开展性教育的态度、观点差异极大,引起这种差异的根源来自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民族、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让留守女童知道在受到威胁时如何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性侵犯;还要告诉留守女童受到不良侵害时如何寻求救助,避免更严重的危害。
  农村留守女童红花样的青春,值得全社会的关注、呵护,但她们也应该涵养精神,学习必要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掌握一些自救办法。全社会切忌将受伤害者定性为不良青少年,将其打人另册,冷淡、疏远、排斥、否定他们。农村留守女童要树立健全人格和对待同性、异性、人际交往等范畴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吴霓,丁杰,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4,(10):159―160
  [2][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