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班级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非正式群体就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接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依据其性质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本文提到的不良型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积极型以外的三种非正式群体的总称。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 不良型非正式群体 转化策略
  不良型非正式群体对于班级的班风和学校的校风都有影响,对于能否实现教学成果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对班级不良型非正式群体进行引导和转化,对于消除不良型非正式群体带来的危害是很重要的。
  一、农村初中班级不良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志趣相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相同志向和兴趣爱好的人群,他们之间有着相互吸引力,当他们相处在一起时,从心里感到满足,并且相互协作能力较强。在初中阶段,一些具有相同志向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容易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球迷协会、歌迷协会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由于成员之间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导致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使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更加深刻。
  (二)需求互补
  在初中阶段由于需求互补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支配能力强和愿意被支配的、乐于助人和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等,都是由于需求互补形成的。还有一些异性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好奇性较强的阶段,异性之间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了小群体的非正式群体。
  (三)同病相怜
  在初中阶段,由于挫折和遭遇相同的学生容易组成非正式群体。例如,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学生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等,这些学生群体之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同情、相互帮助,从而日久天长,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四)权威认同
  在初中阶段的权威认同就是指具有一定号召力、凝聚力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优点,例如,体育能力较强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办事靠谱讲义气的学生等,在学校内很受学生欢迎,从而形成以权威学生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
  二、农村初中班级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策略
  思想上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同样也是客观的,在农村初中的教学中,必须正确对待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尤其是对于非正式群体中的不良型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教育管理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逐步把他们转化成为对班级和个人都有帮助和益处的非正式群体。
  (一)情感的沟通
  面对不良型非正式群体,要想实现他们的顺利转化,情感的沟通是首先要做到的一环。沟通是组织管理中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可以提高组织效率,确保组织有序运行,在组织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没有沟通,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转化自然就无从谈起。与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情感沟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学习方面的沟通,轻视情感方面的沟通。作为现代教育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向他们持久地倾注自己的关爱,消除学生对教师筑起的心理防线,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诲。
  2.沟通方式单一,忽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沟通内容,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通过非正式沟通的桥梁,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生活圈,更好地了解学生
  3.忽视与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所有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也渴望与教师之间能够有情感的交流,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更是有赖于教师与其成员的深入沟通和交流,要建设一个有序向上的班集体,与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沟通必不可少。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与不良型非正式群体沟通时,首先要端正沟通的态度,重视与他们的交流,明确沟通的目的;其次注重沟通技巧,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善于倾听,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注重反馈;再次,注重沟通的方式与环境的积极作用,想方设法地使沟通的方式和程序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走下去。
  (二)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即对于班级中得不良型非正式群体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根据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目的是使各种不良型非正式群体不断改掉缺点,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从而推进班级的整体建设。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还可以,不上不下,基本能做到遵守纪律,但是对班级工作却并不关心。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中间型非正式群体。面对这种不良型非正式群体,班主任教师和任课教师就应该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形成的有层次的阶段性目标。对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支持他们不断努力和进步。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往往出现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中,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往往对学习毫无热情,但是却可能在某些方面上有突出的特长,对于这种群体成员,给他们制定目标很明显不会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是否能从他们的“特长”出发来“制造”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利用赏识教育来打动他们,及时地疏导和表扬,逐步争取改造他们。破坏型非正式群体是三种不良型非正式群体中最难以转化的。一群学生由于经常一起打架、逃课、抽烟、上网玩游戏等,从而逐渐形成了非正式群体。这类学生大多数都是头脑聪明、反应较快,但是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好打架斗殴。不良习惯根深蒂固,破罐子破摔是他们的共性。对于这类学生如果不加以管教和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将其他学生带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和管理。面对破坏型非正式群体,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其核心成员的作用,破坏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成员往往具有讲义气、认死理、自制力差等特征,我们要经常与这些核心成员进行交谈,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来看待,彻底消除“双差生”的标签,用温暖和爱心去消除他们因受不良印象形成的心理障碍,有些时候可以考虑提拔为班干部,发挥他们的积极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学习上来。
  三、结束语
  农村初中阶段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由于学生特殊的身份地位、年龄特征、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历等组成的,这些非正式群体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要给予鼓励和认同,对于消极的和影响别人生活学习的非正式群体,要进行引导和说服教育,从而促使这类非正式学生群体沿着健康向上和轨道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海燕.中学班集体建设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张柳捷.初中学生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责编 张亚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593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