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建构理论,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眼下最热的教育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学科尤为如此,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化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使其形成多维立体的知识架构。因此,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使小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愈发重要。
  关键词:建构观;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建构观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人这一主体对各种信息进行“构造”的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认识活动的结果。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体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科学指导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信息化设备)的帮助,自主参与,使教学成为具有高度选择性、探索性的一种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教师的责任主要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会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努力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仅仅将计算机(信息化设备)作为活动黑板的做法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摒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学软件的设计使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方法以一定的程序进行学习。有些教学的设计虽是启发式,但并不能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的设计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有差距,学生看不到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与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和思维模式,他们要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新的信息。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特别注意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过去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为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角度和尽可能多的背景资料,促进学生的积极建构。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一位老师事先摄取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入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在转动。教学时,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听到悦耳的音乐,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兩圈”。这样的“学程”设计,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效果自然不错。
  当然,我们所指的背景资料,并不只是上述这些。它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图表或模型,可以是与所要进行研讨的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或策略方法,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或再研究过去已经研究过的题目。我们提供众多背景资料的目的是要为教学活动提供广泛的选择性,使所学知识能迅速地同化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过程
  信息化教学使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起了很大的变化,死记硬背被贬为认知领域的最底层,大部分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高层次的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上。计算机的参与也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面对变化了的教学,我们必须选择和设计好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化教学,使我们的教学适宜学生的积极建构。
  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心问题的结果,更要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必须能融合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充实的背景下,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思考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会学习”这一教育思想才会得到真正体现。
  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从而更利于学生对知识过程的识别与理解。例如,在“圆的画法”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具体步骤是:(1)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现一个红色亮点,在其旁打出“圆心”二字;(2)在屏上显现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半径”二字;(3)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适时配以解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便牢牢地记住了画圆的每个步骤和要领,很快就学会了画圆。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使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让学生更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实施信息化教学,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其本意,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落实到建构的意义上,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以发挥。
  三、落实学生的思维活动
  皮亚杰的“建构”观点与“活动”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建构是对活动机制的进一步说明。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教给学生数学结论,数学教学首先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反对没有活动和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的必要性在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通过思维运算和反省认知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由于计算机(信息化设备)的介入,人们的学习拥有了一个能包容各种内容和活动的广泛空间。我们的信息化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紧扣教材”和“演绎教材”所含有的知识内容上,更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形象生动地突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将现实世界中的内容抽象成概念。
  小学数学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信息化辅助教学往往可化难为易。比如,“圆的周长”一课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多媒体课件:先出示直径分别是6 cm、10 cm、15 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滚动过的路程,即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地归纳出了“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就很自然地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领略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
  四、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掌握数学知识是为了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一定的技能,直至形成创新及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既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比如,我校的一位前辈在设计“圆的认识”的课件时,采用了三段Flash动画:轮胎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的各种状况。要求学生观察后,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轻而易举地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圆形轮胎摩托车行驶时比较平稳”的道理。
  总之,随着核心素养培育教育的深化,建构意义下的信息化教学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计算机网络将使国际间的交流和联系得到不断加强,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我们必须正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为一体的教学,教学前,除了备教材,备学情,还需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互联网+”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李晓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