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腿上真功“地龙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地龙经拳产生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武当派象形拳的一种,技术独特,极具北派武功特点,目前流行于高密、平度、昌邑、诸城、安丘等地,是山东本土拳术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尤以高密地龙经拳影响最大。高密地龙经拳保留了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原生态”特点,具有较高的实战价值,如今已历五代传承,于2013年成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拳种有历史
  “地龙”别名蛐蟮,俗称蚯蚓,从拳名可知,地龙经拳属于象形拳。象形拳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为人所熟知的螳螂拳、猴拳、醉拳等皆属象形拳。据高密地龙经拳第五代传承人杜文明介绍,最早创立地龙经拳的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一位名叫琅琊的武当派得道真人。他曾无意间看见蛐蟮与螳螂缠斗,并斗跑螳螂的过程。蛐蟮无腿脚却能战胜大刀螳螂,这对痴迷武学的道士启发很大,于是他模仿蛐蟮斗螳螂发明了一套拳术,起名地龙经拳。在更早以前,荀子也从蚯蚓那里得到了启发,他在所著《劝学》一文中这样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由此可见,蚯蚓看似弱小,但其自身的生存法则的确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由于缺乏具体的文献资料,琅琊真人是何方人氏,于何处创立此拳并不得而知,但自清朝雍正年间(1722年至1735年)始,山东平度即多见习练此拳者。据传,清朝雍正年间,身怀地龙经拳术的侠客陆一刀落难平度县,被乡民救起。为报答乡民救命之恩,陆一刀便将平生所学尽数传授给恩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高密当地望族松园张家第13世孙张乔去平度访亲会友,见当地武艺高强的马姓师傅演练地龙经拳法,便机缘巧合学得此艺。
  张乔苦学两年,回到高密后,视地龙经拳为家宝,率弟子们重点传授练习,张乔也就成为地龙经拳传到高密的第一代传人。后经第二代传人张作升、第三代传人官维鉴、第四代传人官志臣的传承,如今,地龙经拳在高密已传至第五代。
  实战之中显身手
  高密地龙经拳具有传统武术“原生态”的特点。中国武术九段、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表示,技击的方法、实战的技法,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地龙经拳是传统武术当中最早的地躺拳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既有踢有打,又有摔有拿,一般擒拿都是手上的功夫,地龙经拳却是通过摔倒以后用腿、脚上的功夫来完成,非常独特。”
  地龙经拳通过腿脚功夫实现擒拿效果,代表性招式有“下风剪”“中风剪”“上风剪”。“剪”式套路在历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实战应用。现仅举两例:其一是第二代传人张作升在保护辛亥革命先驱刘冠三进京途中,对劫匪使出“中风剪”,将强盗剪落马下;其二是在1937年的齐鲁武林擂台赛上,第三代传人官维鉴打擂时运用“上风剪”一招制敌,轰动省城。
  地龙经拳以腿法为主,掌法为辅,演练难度大,打法怪异,继承了“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的技击思想,擅长用腿法来变换攻防,实战中常以倾斜上半身回避对手的攻击,同时以快速伏地模式前进出腿,看似被对方击倒,实则没有真正受力,倒地是进攻的前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简而言之,地龙经拳以跌、扑、翻、滚、剪、挑、摔、蹬、扣的套路见长,展现的是倒地后的腿脚功夫,专攻人的下盘,实战中招招都有反败为胜的鲜明特征,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拳种。
  地龙经拳如今留存有24路套路,套路有长有短,动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各套路间既各自独立又前后衔接,动作紧凑,连贯一致,且套路系统结构严谨,刚柔相济。据第四代传人官志臣所传拳谱,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功,二是站步换气法,三是二十四路拳法,此外,与器械相结合,地龙经拳还留有十二路刀法和六路枪法,内容十分丰富。
  半世学艺半世缘
  高密地龙经拳流传至今,殊为不易。1992年,高密地龙经拳第四代传人官志臣驾鹤西去后,如何传承、发扬地龙经拳的使命便落在了杜文明的肩上。
  杜文明现年63岁,自13岁开始师从官志臣学习地龙经拳,练拳已有半个世纪。初学地龙经拳时,官志臣见杜文明身材瘦小,不像能吃苦的样子,对他并没有太在意,但随着学拳的深入,杜文明的执着和勤勉让师傅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刚开始练拳的时候,光蹲马步就练了一年,后来师傅见我执着,动作有板有眼,才开始教我练拳。”回忆起当时练拳的情景,杜文明至今记忆犹新。自此,杜文明便跟随师傅习拳不辍。
  1984年,山东省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大会在青岛市举行,杜文明与师傅及徒弟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上他与迟华、杜桂勇师徒三人表演了地龙经拳中的经典套路——“对练滑车”,赢得了与会者的满堂喝彩,时任山东省体委民间武术挖掘小组组长的范春和对地龙经拳这一独特拳种评价很高。
  此后,杜文明经常率领徒弟们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武术比赛及表演活动。多年来,杜文明以经营企业盈利之资投入到传承地龙经拳的事业当中,以商养武。谈及与地龙经拳半个世纪的情缘,杜文明说:“地龙经是我一生所爱,难舍难离,师傅在世时就经常对我说:‘地龙经拳是咱高密的地方拳种,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一定要传下去!’这么多年了,我觉得是一种责任在驱使我做这件事。”
  2008年,高密市正式立项为地龙经拳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地龙经拳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杜文明不负师傅重托,为地龙经拳的发扬及传播做出了新的贡献。
  建馆传播扬美名
  在高密红高梁影视基地正门前不远处,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亲笔题写的“地龙经”三字匾额十分醒目,高密市地龙武馆便坐落于此。走进这座古朴的四合院,浓郁的武学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有关地龙经拳的历史典故以图说、视频、投影以及极具高密本地特色的剪纸、泥塑等形式一一展现在观者面前。
  据介紹,高密市地龙武馆占地5亩,陈列着地龙经拳传人的诸多历史遗物,“地龙经拳师们抗日的事迹,抗美援朝的事迹,伸张正义的业绩也都在这里展现出来。”谈及建立这座展览馆的初衷,杜文明说:“在东北乡设置展览馆,从20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但当时缺少资料,一旦条件成熟了,我一定要建一个展览馆,让后人都知道高密的这个拳种。”如今,高密地龙武馆已成为展示高密地龙经拳的一个重要窗口。
  随着地龙经拳的不断推广普及,有关地龙经拳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电视、网络,地龙经拳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影响力正日益扩大。而地龙经拳传奇的历史,更是成为作家写作的题材。作家辛夷所著长篇小说《青檀》就是以民国时期山东密水的民间生活和抗战为背景,以传奇武功武当派地龙经拳为线索,围绕地龙掌门官大桐、义军领袖冷铁山、螳螂拳师万海民等三个家族的命运沉浮,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鲁东地区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风貌。
  为了更好地将山东这一优秀拳种传承下去,杜文明经常带领他的弟子外出参赛,让更多人了解地龙经拳,同时,他们也走进了校园、企业、社区、军营、乡镇,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从血气方刚到老当益壮,从最初的习武者到如今的传承人,杜文明如今的目标是申请国家级非遗。他说:“地龙经拳代表着高密,作为高密地龙经拳的传承人,我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担得起这个责任。”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魏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