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阶段性教学方式。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就能够改善这种情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多元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65-02
  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求教师在应用教学方法时不随波逐流,而是具备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较多,教师还能够将教学工作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是重要的过渡教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对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特点
  多元化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更加丰满、有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特点表现教学方法相对学生来说的适应性以及其可变性。教学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灵活多变性,学生及教师都能够通过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建立丰富的教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让学生易于接受。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压力是必然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利用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利用多元化方法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人格,使其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1.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制定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任务,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见识有限,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所学内容。比如:在开展《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文中有古今異义的“郭”(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等进行了解。这篇诗词中有较多的文言知识,学生还可以学习文章修辞中的“互文交错”、“顶真”及“复沓”等形式。然后教师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赏析,通过木兰的语言、行为等对其性格进行探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从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上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培养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其进行引导。现代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悟,让其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提升学习质量。比如:在开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作者如诗的笔触进行学习,使其能够自我想象作者描绘得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从语言表达到思维方式的转变都能够让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多元化教学效用。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热情的体现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为其说明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运用多元化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使得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形象。在利用多媒体时,教师不能流于俗套,虽然其是现代教学的固定要求,但是教师可以对这种形式进行完善。比如:在开展《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视频或者收听音频。教师可以利用其进行课前导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理解,调动其学习热情。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其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雨声、动物的声音等。然后教师要导出几张图片让学生对听过的声音对号入座,考查学生对声音的熟悉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呈现自然界中的开花过程、潮汐的涨退等。再组织学生思考自然界的声音大体指的是什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大自然,让其明白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个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出游实践。这种逐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逐渐深入,让学生体会课文意境,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获得实际感悟。
  三、结语
   多元化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体现较大的可变性,但还是因人而异。就相当于不同的学生其学习习惯、成长环境等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适当改变教学形式,让多元化教学方法发挥最大化价值。学生在获得知识时,不能一味要求教师进行引导、付出,自己也需要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也同样要给予学生人性化关怀,不能被固化的教学工作捆绑,要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桂斌.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华夏教师,2018(05):85
  [2]黄金.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江西教育,2017(02):16-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