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纵观现代教育,学习的资源丰富了,学习的途径多样了,学习的关注度也提高了。可是,在很多学生心里,学习却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其学习成绩不理想。
  关键词:学习动力;原因;管控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12-02
  引 言
  社会前进的步伐越走越快,这种快节奏的步伐在无形中带动着教育的前进步伐。孩子是教育的实施者,想要教育稳而快步地前进,就要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纵观现代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有些家长的辛苦“付出”反而换来学生的反感和敌视,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感受呢?是什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呢?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出一些原因,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和痛苦紧密关联
  都说学习是快乐的,要在快乐中学习。但纵观小学生学习的现状,有几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下,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甚至觉得学习是痛苦的。
  1.批评、纠正、讲道理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很多成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可以轻易原谅,却总是揪着孩子的错误批评、讲道理,把孩子弄得筋疲力尽。例如,家长说错一句话,他们可以一笑而过,而孩子考试漏做了一题,则偏要追着孩子问清楚“为什么漏做?”“叫你细心一点你就不听!”“做完后你肯定没有好好检查”等一连串的问题。其实,每个孩子考试漏做题目,自己已经在心里检讨过、后悔过无数次了,这时已经不需要大人的责备和过多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当孩子在漏做题目的情况下没有被家长批评,反而被理解了,那孩子就会觉得被爱、被接纳,他们整个人都是放松状态的,下次一定会提醒自己认真点、不要漏题;如果孩子因为漏题被家长批评,那孩子充满了委屈,下次考试时会有紧张、害怕的情绪伴随着他,这样反而会让他再次漏题,长此以往,孩子甚至会失去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家长要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少讲道理,不批评,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1]。
  2.学习过程全程监控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倾注了十二分的心思。孩子回到家,家长张口闭口就是和学习有关;即使孩子在做作业,家长也是在边上全程陪同。在家长的眼里,那是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重视,而学生却不这么认为。曾经有一份针对小学三年级的100个学生做的关于放学回家做作业喜欢家长陪同与否的调查,其中有62个学生表示不希望家长陪同,原因是父母在边上有压迫感。家长认为的辛苦付出,其实却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孩子是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但监控并不等同于陪伴,只有正确地陪伴、适时地监控,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促进孩子良好学习动力的形成。
  3.学习过程全程包办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家长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付出,有时候过分的付出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做家庭作业都是和父母一起,有的甚至还需要父母在边上读题目,原因是家长不读,孩子就不会写;有些孩子一遇到不会的就问家长,而家长也会查手机、资料等马上把答案告诉孩子。其实,这样的帮助反而让孩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陪伴不是包办,只有对孩子多一些耐心,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引导孩子独立自主思考并加以适时的辅助,才能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4.学习内容不断加码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周末都有1~2个兴趣班或补习班,有的孩子甚至更多。试问一下,这些兴趣班、补习班都是孩子想要的吗?家长给孩子报这些补习班时问过孩子的感受吗?可以说,孩子的学习内容被家长不断地加码。有些家长奇怪孩子做作业变得拖拉了,手脚也不快了。细想,孩子变拖拉大多和父母有关。曾经有孩子说:“放学回去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很轻松的,可妈妈见不得我空闲,我刚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妈妈就拿出一本练习大试卷让我做,说再巩固一下!就算我做完了,如果还没到睡觉的时间,她也会叫我背一首古诗放松放松,唉!”孩子当然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一来,原本做作业很快的孩子就要改变策略了,因为他们知道又快又好地做完作业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作业,倒不如慢吞吞地做好了。父母给孩子适当地增加一些作业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不能“萝卜、青菜”全包。此外,家长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不能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学习中充满无力感
  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中把“烦死了!”“没兴趣!”“不想做!”等挂在嘴边,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无力感造成的。那些不知不觉的无力感,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曾经的失败经历,无意识“学到的无力感”,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孩子的无力感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1.父母管控太多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从小到大什么都是父母安排的,如选择哪一所学校、进入哪个班级、选择什么样的兴趣班,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往往都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持。因为,自己的选择在父母看来没什么意义,大部分的孩子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很多孩子学兴趣班都是妈妈喜欢才报的。记得有个男孩告诉笔者,妈妈非要给他报美术班,他自己不喜欢画画,而是喜欢跆拳道,但妈妈觉得自己比较调皮,学了跆拳道会更加安静不下来,最终选择画画来给他“收收性子”。还有的孩子表示自己一点自由都没有,就连要穿的衣服、吃的零食、学习用具都是妈妈帮其选择的。控制欲太强的父母会让孩子充满无力感,总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畏首畏尾,从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2.父母忽略过程
  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对于父母来说,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占去了太多的时间,于是很多父母无法拥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与此同时,家长忽视了很多“小问题”,只看到成绩这个“大问题”。父母应对孩子内在的美德、快乐和健康多一些关心,至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无私的爱,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进步和成功的,而每一个孩子自身也带着天生的学习动力,只是成人的不认识而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动力。如果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能真正地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多一些耐心,用良好的情绪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那么每一个孩子一定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进。那样的话,孩子必定不会再缺乏学习动力。
  结 语
  学习动力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只有把它激发出来,孩子的學习效率才会提高,也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无论施加的外在推力多大,都远远不及内在的动力更能推动孩子的前进,只有巧妙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孩子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韩利萍,陈立伟.双重视域下暴力镜头对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研究——从心理学与传播学视角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05):38-41+123.
  作者简介:李阿敏(1985.10—),女, 江苏泗洪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德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