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兴趣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金堂

  摘要:兴趣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兴趣,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兴趣;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18-02
  
  一、兴趣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新颖与引人入胜的学习内容、教师系统而又生动的讲解、学习成就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虽然学生对某些具体的学习对象并无直接兴趣,但是他由于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对学习结果发生兴趣,因此支配着自己去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教育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兴趣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学生的兴趣取向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目的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被一定的目的支配的,学生要实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由于所受教育不同,或者在相同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但自身对学习与生活的体验不同,学习目的各有不同。有的理解到对祖国的责任,有的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有的是为了获得学校或父母的奖励,有的甚至是为了得到“我是优秀学生”这样一个荣誉,有的是为了以上各种目的。由于学习目的不同,学生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同。树立了远大理想和目标,为实现目的,会有广泛的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遇到困难挫折,兴趣会丧失,或“兴趣移情别恋”。如厌学或沉迷于网吧游戏等。
  教师对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把学生培养成才负有教育的责任,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规律,学生会爱学、乐学,对学习会产生兴趣。否则,学生会把学习看作是枯燥无味的负担。
  学生的兴趣取向,取决于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及学生的学习目的,而学生的学习目的,除与学生的自身体验有关外,还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直接关系。
  
  三、学生广泛兴趣的培养
  
  1.以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聪明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史,封建社会的腐朽使中华民族落后,列强入侵使中华民族蒙受耻辱,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民族的独立不惜生命,我国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强盛勇于献身。这些都要不断的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将来报效祖国的热情。学生有了学习的责任,他就能以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进行学习。当然,当一个学生坚定地树立了“为了改变个人命运”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在学习中也会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的精神。而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强化了知识学习要求,缺失了对学生学习责任的教育。学生不能树立远大理想,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为短浅的“即得利益”目标,不可能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地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进行学习。
  2.以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如果在工作事业中没有成就感,就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学生,面对学习同样如此,加之听课枯燥乏味又无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作调节,长久下去便会将学习看作是负担,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再由于学生阶段逆反心理较强,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会产生不良后果。2007年1月14日晚9点,中央电视台10台《社会调查》栏目报道了“摆脱心魔”节目。节目的主要情节是:武汉的小明,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一次考试分数低,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虚荣心较强的小明觉得失去了面子,于是辍学,在家整天迷恋于网络游戏,试图在网络游戏中寻找到自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知识尚欠缺,社会阅历尚浅,学习目的不高不远,学习没有成就感,一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放弃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备课,结合教材内容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听课,在每节课都让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素质差异的客观性,因而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有成就感。新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不同学生差异;课堂教学类型激发学生潜能;课堂教学形态满足学生兴趣;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3.用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感召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全部的历史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就是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忠诚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真实的爱每一个学生,用高尚的教师人格熏陶感染教育学生。这样,学生能从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感悟到教师的殷切期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4.全面奠定基础促发广泛兴趣。
  学生只有在各方面奠定了基础,才能使他们的潜质个性随着他们各自的身体、心理的发展得到发挥、突显,从而促进其广泛的兴趣。反之,则可能扼杀其他方面的潜质,缩小成功的几率。广泛的兴趣能培养多形式的思维方式,多形式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又可促进某一方面的潜质发展。然而,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如今高中学校尽力做到理科、文科学生集中时间学习,高一就分了文、理科,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欠缺或自然科学知识的缺失,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广泛兴趣,阻塞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道路。这些弊端都是应该根除的。
  
  参考文献:
  [1]潘菽主编.“间接兴趣、直接兴趣”[M].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77,第12次印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