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美华

  1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求一种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最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如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师可用软件设计出一个游戏情境:“六一”节学校举行游园活动,参加投圈比赛的学生很多,教师规定每人只许投9个,猜猜看,小刚投中了几个?没投中在地上的有几个?在空中转的圈子是否会投中?还有几个没有投出,这些能投中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争论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教师将汇报情况逐一用电脑展示出来。由于插图形象,结论又是开放性,学生学得有兴趣,很快理解了9的组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立体的、开放的思维能力和大胆猜测的能力。
  2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认图形”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再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一个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都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接着,运用信息技术动态的显示4个图形给小朋友带来的节目:有乡村的小屋,烟囱里还正冒着烟;有正在发动的小轿车;有嘎嘎直叫的鸭子;还有快速行驶中的火车。然后图片全部消失,请学生回忆刚才看到的东西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简单的图形拼组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学生觉得既新鲜又好奇,激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并为巩固练习时自己拼组图形做好铺垫。
  3 运用信息技术,攻克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 学习数学的难度
  在听了二年级的“认识时、分”这一堂课后,笔者发现:制作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攻克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式。教师先在大屏幕上投影一个钟面,让学生自己点出钟面上有几大格以及一大格中有几小格,将“间隔问题”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中,然后通过观看一段动画,这段动画显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关键在于巧妙地显示出秒针走过的轨迹。再用类似的方法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很轻松地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圆的面积”一课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而“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示,一切难点都简单了!1)把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2)把圆32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变直了一点。3)把圆64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越来越直,拼成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通过3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4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积极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解决这个难题。
  如“元、角、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后为使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笔者便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元、角、分”的练习创设一个“虚拟现实”情境――一个挂满各种不同价格商品的“商店”,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而当学生看到那么多自己心仪已久的玩具和学习用品在眼前时,他们的心早就开始蠢蠢欲动,勾起强烈的“够买欲”,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鼠标去“购物”,根据电脑显示(配有卡通人物)让自己充当售货员或消费者参与到商场中去“工作”,思考着用手中的钱如何简便地买到放在“商店”里的商品,或者如何准确地拿出所要付的钱,或怎样为顾客找零钱等进行仿真练习“购物”,学习的气氛达到高潮。
  练习中电脑会结合购物的情况不时地发出“你真聪明”“太浪费了,省点儿用啊”“这么多钱你能买得到它吗”“找对了吗”等提示语,学生从中得到正确、合理花钱的思维训练和思想教育。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综合利用声、光、形、色等形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既有利于表象的形成,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课堂评价的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反馈都是通过板演来进行的。这种反馈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板演的学生不一定能将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其他学生出现的问题又不能直接呈现给全体学生,这样不利于课堂评价的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缺陷。教师根本不需要让学生板演,只需要在巡视过程中把具有普遍性或易忽略性的错误练习在展台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解。这样既让课堂评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又增强课堂评价的效果,还节约大量的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增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不仅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过,不能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黄桥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