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凤

  [摘 要] 该文通过论证旨在说明,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它对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评价水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社会救助
  [作者简介] 赵 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309-02    [收稿日期] 2020-01-20
   “社会救助”是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特色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社会救助基本理论分析社会救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救助相关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将案例引入“社会救助”课堂环节,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社会救助”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来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社会救助”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在案例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全部由老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体,需要结合老师的课堂讲授、查阅必要的知识信息,独立地思考和分析案例;教师在其中是作为领航人,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救助”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在当前“社会救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依然偏重于关于社会救助的含义、基础理论与知识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
   1.案例选取。案例教学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案例选取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第一,相关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所选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第二,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要求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三,启发性。通过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特点的案例,案例中隐含一些引而不發的理论或实践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剖析。所选择的案例,从来源上讲,可分为两类——国外案例与本土案例。前者多为欧美、东南亚等全球城市的相关案例;后者除了对不同时期代表性案例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外,更着力于选取当下具有代表性的救助案例。本课程通过案例材料来深化学生对社会救助相关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认识。
   2.案例讨论与交流。案例正式开始集中讨论的前一到两周,教师就要把案例材料布置给学生。学生需要进行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发言的质量。为了使案例讨论有效地开展,同样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认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希望课堂上讨论些什么?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教师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在案例讨论与交流中,需要学生思考的是哪些是关键性信息?案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科学思考?
   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当观点之间对立、争论激烈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控制和引导;当案例讨论出现冷场时, 要善于打破僵局;当学生背离正题时,要进行及时纠偏等等。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无需达成共识。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多数学生课堂表现被动、参与程度低,则难以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认真掌握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并从具体的案例情境中寻找相关问题。此外,为了有效激励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案例讨论的参与,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可以纳入课程最终成绩,并占一定的比重, 切实保证学生们在案例讨论中的有效参与。由于课堂参与占学习成绩的一定比例,不仅给学生造就了富于压力的学习机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教师需要提前熟悉并记住学生的姓名和面孔,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能准确地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堂发言的次数和水平是影响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确保案例讨论沿预期的目标进行,导入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讨论引导到关键性问题。同时需要及时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发言,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度集中于细枝末节的情况出现。
   3.案例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教师在概括和总结过程中,首先要切中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必要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分析问题的视角。其次,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去理清思路。对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部分,教师需要避免简单的评价。对于学生表达的一些偏激的观点,教师需不要急于批评,而是注意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不能脱离社会救助的整个知识体系框架,须结合教师所讲社会救助基本理论。在案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启发、讨论为主要方式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以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社会救助”课程中的应用展望
   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评价水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要避免案例教学的不足,首先要加强课堂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系统的思考、分析,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因此,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知识储备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因而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入困境,在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沉默寡言或发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抑或是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发言内容过于分散而影响教学的主题。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案例准备、案例更新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要具备较强的控场能力。
   简要来说,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教师应该精选案例,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第二,案例討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在自由展开的同时,教师要能够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当学生的讨论有偏离主题的趋势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确保案例讨论不偏离教学方向及教学目标;第三,避免案例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时,虽然引用了案例,但在课堂上只呈现案例给学生,不引导、不总结;或者教师在点评、总结案例时,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都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善于抓住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保证案例教学法重点突出、脉络清楚,确保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磊,孙莉莉.案例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与应用[J].学理论,2014,(15).
  [2]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3(4).
  [3]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4]王青梅.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案例教学法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5).
  [5]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1,13(5).
  [6]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7]吴安平,王明珠,王继忠.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2,12(5).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case teaching method emphasizes two-way communication,which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eachers' case design and evaluation level and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Case teaching method;Social assistanc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