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小学音乐课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新明

  摘 要: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音乐知识传授时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音乐节奏还是音律等诸多方面教学都显得十分单薄,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较为活泼,如果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会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音乐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分析,如何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音乐教学理论之中,并提出教学指导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一、 引言
  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语文数学相比,小学生会更加喜欢音乐课堂,但是这种喜欢并不是来源于课程的压力,而是幼儿在课堂当中的乐趣以及热情,所以随着小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动力提升难度也会逐步增加,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所喜欢的音乐课程变得会与语文数学一样枯燥无味了,所以教师就可以使用奥尔夫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时刻地跟随教师步伐来进行音乐探索,教师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让枯燥乏味的教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虽然不是中国原创,源自于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倡出流行全球的音乐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原本想教育方法,能够引导孩子根据客观规律健康成长。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提倡解放儿童天性,能够以原本为核心,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色彩而身心健康成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体现出多元的音乐特色,包含了动作肢体和游戏节奏等众多方面。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活动的多元化,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满足感以及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音樂课程具有浓郁的特点,小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但是教学内容的逐步增加,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热情,应用奥尔夫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处于轻松的状态,更好地接受音乐知识,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在教师讲解中应当有效结合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引导,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缺乏主动参与热情,但是合理地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所以教师必须要巧妙地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
  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应用对策
  (一)创设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增添互动环节
  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于兴趣的主动探究能力,可以在音乐课堂当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各种事物来凸显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教师要有效地拉近学生的学习距离,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分角色扮演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扮演黄鹂鸟,让另一个小组学生扮演蜗牛,通过对唱的形式来探索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在模仿当中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融入动作设计,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演唱,在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传统学习思维,教师也可以利用演唱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
  要想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的把握程度,就要让幼儿在音乐学习当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通过激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幼儿在音乐探索当中的互动能力,当前小学生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所以教师要以小学生当前的现状来进行乐曲的教学,通过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乐曲的旋律把握,让学生学会模仿和创造。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妈妈的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歌唱当中融入自己对于妈妈的尊敬和热爱。教师也要在此过程当中,通过播放伴奏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使学生对于音乐来进行探索。教师也可以在音乐创作当中让学生学会感悟和思考音乐知识,让每一个小学生在音乐创新和探索当中注重产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当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在生活当中多观察生活,并且带着音乐学习的思维来聆听大自然,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寻找生活当中的声音,例如:风吹树叶哗哗,小桥流水哗啦啦,使小学生带着自己所观察的事物在课堂当中进行表达和模仿,提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具备音乐学习思维。
  (二)巧妙地融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通过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将游戏与音乐进行科学的融合,从而逐步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师也可以将传统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主要宗旨是融入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当中感知音乐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曲,教师就可以将故事融入教学情景,让学生融入翻山越岭的游戏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故事情节当中感悟音乐的内在本质,使每一个同学能够手拉手一起感受音乐的旋律,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听懂高音以及音乐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在感悟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新的创新元素,让幼儿在活动学习当中能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本身较为抽象,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很难把握音乐学习的节奏和要领,教师需要将抽象化的教学事物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乐曲当中融入科学的教学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学习的技巧,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当中的重要方向。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歌曲《捉迷藏》这首歌曲时教师就可以有请两位比较活泼的同学,在课堂上作为演示,通过扮演捉迷藏,让两位小朋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其他小朋友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使音乐能够与活动进行科学的结合,让学生在观赏和感悟当中对于情景有所描述和探索,从而将抽象的音乐教学事物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三)有效融入节奏律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音乐属于艺术课程,音乐学习的本质在于节奏,良好的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指的是欢快的节奏,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思想情感的节奏,将情感传染给其他人,也称之为好的节奏,在音乐课堂上音乐属于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音乐节奏,教师在播放节奏相同的音乐时,可以带上学生去分析辨别音乐的旋律和节拍,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熟悉之后,对于播放相近节奏或者是乐器相近的音乐能够逐步提高辨识度,通过此类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由此能够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助于活跃氛围,并且大部分学生会对音乐改编以及乐器改编演奏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可以将一段音乐中的曲调用汉字进行代替,例如“哐哐哐、锵锵锵”,通过设置具有节奏感的文字方式,并且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通过此类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代表学生进行肢体表现,鼓励学生结合文字的节奏排列以及肢体的旋律进行发挥,有的学生会在旋律中哼出音乐的调子,有的学生则会手舞足蹈,由此能够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实现肢体互动。
  教师在音乐教学环境中,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教学的灵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奥尔夫教学方法在課堂教学当中融入节奏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互相拍手或跺脚来感受音乐的旋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身体上的拍打示范,利用快速转变的形式来打拍节奏,如果打开时间较短则很难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乐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地鼓励每一个学生通过节奏接龙的形式来学会模仿教师的打击节奏。教师也可以根据节奏的旋律来判断学生的失误,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握每一个节奏,提高学生在节奏当中的反应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在互动和交流当中的热情。
  (四)实现音美互动,调动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
  在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缺乏良性的互动,很多教师在课堂当中都是通过独白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歌唱,学生则是机械性地跟随教师的旋律来进行歌唱,很难深层次地体会到音乐的内在含义,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当中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将音美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四季童趣》这首歌曲,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组成歌词绘图小组,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在组内互相团结,互相合作,使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歌词和音乐的把握旋律来进行绘画,当音乐被图像化之后,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乐趣,真正地提高学生在音乐探究当中的美感,从而升华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使学生在拓展当中树立科学学习思想。
  五、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学科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能够结合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潜移默化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例如教师应当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要正确认识到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巧妙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能够将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思想发展紧密结合,合理地推进课程教育改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芳.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推广[J].大舞台,2018(1):84.
  [2]张莹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内涵的探析[J].吉林教育,2018(8):94.
  [3]陈了.如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J].网友世界,2017(3):94.
  [4]崔建军.谈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写作[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61-63.
  作者简介:张新明,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陇西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1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