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情于境显神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文辉

  [考点阐释]
  
  “意境深远”,主要针对散文、诗歌、小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 “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深远;或是富于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指导]
  
  一、“意境”形成的途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考场作文中,意境的形成一般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境”中寄“意”。即于外在形象中蕴涵丰富的情或意。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一次,姑娘问小伙子:“你真的喜欢我吗?”小伙子回答:“真的。”姑娘又问:“你真的听我的话吗?”小伙子回答:“当然。”姑娘说:“那好,把你妈妈的心挖来给我看。”小伙子听了,真的回家把妈妈杀了,并捧着妈妈的心奔向姑娘。路上,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颗重重摔在地上的妈妈的心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摔疼了吗?”
  上述故事中,母亲的话仅仅一句,但它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百感交集。这就是境中含情的艺术效果。
  二是化“意”入“境”。也就是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意境表现出来。比如有一篇赞颂教师无私奉献的散文《今生为你》,其结尾部分写道:
  我是你人生路上的一朵小花,为你开过了,然后就谢了;
  我是你绿茵场上的一根草,为你绿过了,然后就黄了;
  我是你苦读时的一盏灯,为你亮过了,然后就灭了――
  一生为你。
  这几个句子既形象可感,又含义深刻,真正体现了“意境深远”的写作特点。
  
  二、“意境深远”有妙法
  
  1。注重画面的诗意美
  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中指出:“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写作时,要精心描绘“具体”的、“形象化”的艺术画面。比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绘了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月亮悄悄地溜进来了,一会儿又没了踪迹;二是在庭中望月,望月中桂树、嫦娥,看甜酒杯中浮起圆圆的满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两处水中都有月亮,月亮那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在这宁静甜美的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于幻想的情趣。“月亮是什么呢”“月亮是个好”,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向往。这篇散文将如画之景、景中之人和深邃之意、纯真之情融为一体,创造出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
  又如2008年湖南一考生的《彼岸花》,作者凭着敏锐的感悟能力,把一些细节引入文章,令评卷者为之感动。像“……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的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的情感,就是那一方无情水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弃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泼墨山水画,均会留出一片空白,或者拉远视线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滩烂泥,但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等,文章解读《蒹葭》,画面灵动,凝练生辉;妙论泼墨山水画,文情并茂,理性充沛。
  2。追求画面的音乐性
  即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一种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请看山西一考生的《黄河需要诚信》片段:
  古道口,四月天,不见艳阳,只见沙。风丝毫不逊于腊月里的疯狂。渡口凌洪汹涌,冰块一堆挤着一堆,像去赶集,又像是走西口的精壮男人们,一伙一伙相跟着,去外面寻找钱,寻找生活。可又有多少人再踏上这块故土,见一见娘亲和娇妻?
  春去春来,风行风止,潮涨潮落。总能看见她挎着篮子徘徊在黄河渡口。采一会儿苦菜,她就站直了腰向远处瞧瞧,红围巾随风招展。老远的船夫看见了,叫个不停:“大妹子,还等哪?”
  她默默地站在沙旁河湾,注视着古道口,祈祷着河神,不知不觉地低吟着《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哥哥你别变心,妹妹我守在村口……”
  雄浑、苍凉的画面,凄楚、悲切的细节点染,俨然构成一幅刀法粗犷、线条古朴的木刻版画。而“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这样哀愁婉转的千古“酸曲”,则仿佛这幅木刻版画的背景音乐。黄河边上曾经演绎过几百年的生死离别、长盼苦守,被这位考生铺排得从容有致、舒缓自如,在浅浅的叹惋之中,昭示着一种淡淡的恻隐之情。
  3。含蓄地抒发感情
  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地、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比如《骑骆驼的小姑娘》一文中写道:
  有一个骑骆驼的小姑娘:绿的袍子,红的头巾,黄的腰带。她在骆驼的双峰上。顶天而立:天,蓝蓝的;地,白白的。她唱着歌儿,冉冉地驱驼,向东方走去。东方,那刚擦过胭脂的太阳,露出了那羞得通红的脸蛋儿。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在记忆的录像上,这个小女孩,依然那么娇小,那么可爱……
  小女孩的“录像”究竟在作者心头激起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想像的浪花,文章没有明说。但是通过一幅造型优美、色彩鲜丽的人物剪影,读者能清晰地聆听到作者深情地讴歌大草原和新生命的“弦外之音”。
  4。形象地表达思想
  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等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袁鹰的《井冈翠竹》之所以脍炙人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通过“睹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笔笔写“竹”而又笔笔见“人”。例如:
  井冈山五百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这段文字从“形”的刻画上说,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从“神”的寄寓上说,却正是井冈山人民往昔和当今战斗风貌的写照。
  诗意美、音乐性和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酿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了这几条,就能使文章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优美的艺术境界。
  
  [考场佳作]
  
  好奇心
  2008年江苏一考生

  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一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缎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滋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你只能怀着好奇心继续走。
  石库门的深处有丁冬的泉响,江南的小姑娘抱着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这门前的流水,灵动而不留痕迹,只留下几缕清音。这清音,究竟从哪里来?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发髻,提着篮子出来,一口吴依软语:“张家姆妈,走啊,今朝端午买粽叶去喽!”于是,一个清秀而又和气的中年女子出来,笑着嗔怪:“大清早呢!”随即两人消失于石板街的尽头。她们往哪儿去了呢?寻找什么来解开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游园惊梦》。
  “看人间姹紫嫣红开遍……”我追随着杜丽娘的心思解开这个谜团。庭中美景固然惹人冷,但更惹人冷的是自己的肺腑;这城市里的美景固然绮丽,但最诱人的也是她骨子里的韵味呵!两千年来,是伍子胥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是干将莫邪的剑意人情,是馆娃宫里“嘎嘎”作响的木屐,是憨憨泉里不尽的清涟,筑就了这座城的风骨。好奇什么呢?我们好奇她为何这样清新动人,答案是隐逸在这时光里的。你可以说是山水沉淀了她,你可以说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说是吴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说是她哺育了这些人。我不禁莞尔,心头的疑虑也顿时消散,诸如此类的“从哪里来”“如何来”,当这座城市给了我们问题时,也便给了我们答案。
  一花一世界,从那门前的流波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气――那便是她给我们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于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尝在于她给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点评]
  
  阅读此文之初,不由心生疑惑:“好奇心”还可以这样写?写对自己谙熟的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读罢全文,心下释然:是的,完全可以如此切入题意。整篇文章很清雅,很秀丽,作者用独特的审美视角表述对一个城市的好奇之心。晨雾里探奇,石库门中觅趣,对城市“风骨”的感怀……一一娓娓道来,就如泉水潺潺流淌。
  从写法上看,作者对朱自清写景散文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等名篇有所借鉴,文中的泡桐花“绵软”“轻柔”,“吱呀――吱呀”的摇橹声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泉水丁冬,木屐“嘎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情趣盎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5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