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玉娥

  摘要:通过在初二年级语文学科中开发《龙城古韵――唐诗宋词中的常州诗词》的校本课程,并实施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生;校本教材;实施研究;效果明显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29-02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我们学校语文组2007年在初二年级开发了《龙城古韵――唐诗宋词中的常州诗词》的校本课程,并实施研究,近两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一、《龙城古韵》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
  (一)编写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力争让学生能对《龙城古韵――唐诗宋词中的常州诗词》产生浓厚兴趣,对家乡文化有深入了解,并能将这本教材成为学生选修课中的必备书,以此为窗口,打开一扇门,通向古文学殿堂,由此引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编写规划
  《龙城古韵――唐诗宋词中的常州诗词》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唐诗篇,其二宋词篇。
  唐诗中,我们从诗的起源谈起,进而讲述诗的特点,第三部分开始介绍“唐诗中的常州诗”。这部分包含三小点:1、常州本地人:储光羲、戴叔伦;2、途经常州者:孟郊;3、推荐诗人(与常州有关联):李白。而在“推荐诗人”这一部分有分为三类:(1)介绍李白其人(2)介绍李白的常州之缘(3)介绍李白的有关常州之诗。
  宋词中,我们也是先从词的起源谈起,进而讲述词的特点,第三部分开始介绍“宋词中的常州词”。这部分包含下面三部分:1、常州本地人:张泌、邹浩、张纲、胡世将、霍洞、王去疾;2、途经常州者:王安石、沈端节、杨万里、文天祥;3、推荐词人(与常州有关联):苏轼。同样在“推荐词人”这一部分分为三类:(1)介绍苏轼其人(2)介绍苏轼的常州之缘(3)介绍苏轼的有关常州之词。
  这样对常州诗词有了全面了解,不仅是常州本地人的诗词,即使是路经常州的诗人在常州留下的瑰宝或对常州的咏叹,学生都能从中获悉,感叹于本土文化底蕴是如此深厚。而两位声名显赫的诗人的重点介绍,更是让同学惊叹于常州历史是如此璀璨夺目,引无数“诗人”竟折腰啊!
  二、《龙城古韵》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怎样组织校本课程教学
  《龙城古韵》编写完成后,我们是用初二年级一学年的时间来教授完其中内容。上半学期以唐诗为主,辅以诗的创作构思,如诗的体裁分类、韵律等,而下半学期以宋词为主,辅以词的分类、韵律知识。从而能配合常州市每年举办的八年级诗词比赛,为其做充分准备。
  在讲授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诗词的起源、特点,而主要还是学生为主体讲述者。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甚至是实地考察、探访,再整合信息,让学生回归课堂共同交流,从而对家乡的人情风貌、文化底蕴有深刻全面印象,对家乡产生深深眷恋、爱慕之情。
  (二)采取了哪些教法
  1.合作探讨
  我们这门课程的设置在计划中就是以合作探讨为主。如在讲授途经常州的词人王安石时,我让小组一(共5人)用一周时间搜集资料并在课前就交流讨论好,上课时这一小组配合这本教材王安石的章节内容讲解,补充课外知识。同学们为此还做了一课件,在课件上陈述了王安石的生平、政治功与过、诗词作品以及与常州的渊源、写作常州方面的词。而在讲述过程中,其他同学或静听,或提问,课堂氛围很融洽,同学们在之后的感想中也谈到:以前只是听闻王安石之人,现在真正了解其人,感受到他的爱国之情,更知道了他与常州的缘分。以前去红梅公园游玩只知赏红梅,却未曾想到那花径深处的“半山亭”有如此深蕴,下次赏玩时一定要再去看看。
  2.实地探究
  当同学们已经对常州的地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有一探深知的欲望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去探访了东坡公园,以照片、调查报告的形式反馈他们的探寻收获。同学们在拍照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常州之美,而对东坡公园的调查,再结合这本教材的辅助,他们已经全面熟知苏东坡此人,并对苏东坡产生了深情,有同学说到:苏东坡也应该是半个常州人,因为他是永久留在常州这片土地上的啊!而对于苏轼的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江城子》更是琅琅而诵,且对其中的情感也是深知熟详。在此基础上,我于2008年4月16日开了一堂研究课《走近苏东坡》,效果很好,无论是课堂容量还是学生反应,都有了杰出表现。
  3.补充国家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诸多挑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标》中规定的三年初中诗词的背诵量50篇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校开发的人文性校本课程《龙城古韵》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兴趣、培养学生浓郁情感,所用教材也力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而且这本教材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调动多数学生基础,从而更好地补充了国家课程内容。
  (三)校本课程实施后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中华(下转131页)(上接129页)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瑰宝,要深入探究学习
  作为历史名城的常州,从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起,逐步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延陵到毗陵到晋陵的几经易名,那是记载历史的进程;那些银楼、漕运、丝绸、米市、钱庄等传统行业的发展,为常州的文化发展积累了充裕的经济基础;而根雕、木梳、金坛刻纸、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更是常州人智慧的结晶。一大批文人才子在这片东方神土上应运而生,他们热爱脚下的这片沃土,深情赞颂,用美妙的语言――诗词来丰富了常州的历史画卷,如唐朝的储光羲、萧颖士、戴叔伦等,宋朝的张泌、胡宿、邹浩等。而李白、孟郊、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文天祥这些历史名人也在常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明清两代,常州诗人更多是声名远播,由此赢来“诗国”之称。作为常州的学生,这是不可多得的丰厚资源。学生只需在常州旅游踏青,就能接受诗词的熏陶。游东坡园,似能感受苏轼的气息,感叹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赏红梅,依稀看到王安石的身影,登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楼;甚至远涉溧阳,观濑水贞义女碑,还能寻觅“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的李白。处处文学,处处诗歌,身处常州的学子怎不受其熏陶?怎不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常州诗词讲的更多地是身边人、身边景、身边史,感受的也是家乡情,有了这份情感为基础,学生似乎更乐意去学习这些人物的诗词,也更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这些诗词。如果将其渗透进学校文化,将其形成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那必将在学生心中深刻爱乡之情,从而对祖国文化有更深入地情感。
   3.通过校本教材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1)积累了古典诗词,培养了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古诗词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内容。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凝练,将丰富内容浓缩于遣词造句中。正是经历了这样的锤炼,我国的古典诗词集中体现了汉语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语言美。因此,背诵名人名篇,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实施中,主要以合作探究与实地探究为主,学生自己分配小组,且利用周末假期自发组织去常州旅游景点如东坡公园、红梅公园、天宁宝塔等拍照、探查,上网收集资料,再以报告形式反馈给我,在课上我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不再是被动学习,更多是主动探知,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由此可见,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意义之重大。当然,在现今升学压力下,很多家长未必能看到人文性课程的价值与长远影响。这更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实施,并不断将其完善,在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初中阶段,从而促进学校的教育也全面进军。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会成为真正展示学生各方面素养能力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有知识更有能力之人。
  
  参考文献
  [1]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羊琪常州诗词[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5).
  [4]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中华活页文选[J],杂志社编辑出版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