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领幼儿踏上绘画启蒙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卫彬

  摘要:教师在引领幼儿踏上绘画启蒙过程中,应该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绘画特征,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不断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多种名家作画及多种美术形式的熏陶,尊重幼儿的特点,让幼儿发挥创造,合理的评价,反思、梳理,推动幼儿绘画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征;动力;技术;灵感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9-02
  
  绘画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是我们幼儿教师必须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喜欢画画,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把画画当作游戏:一支“神奇”的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无拘无束,通过绘画倾诉出他们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感受。那么,我们如何能让幼儿顺利踏上绘画启蒙之路呢?
  一、关注幼儿心里特征和绘画特征,开启幼儿绘画之门
  孩子年龄小、控制力差,手部小肌肉及功能尚未完善,动作不协调。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观察力也较差,对绘画的理解只停留在“好玩”和“好奇”上。宽松、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例如:以水泥地为画纸,以粉笔为绘画材料,如此大的画纸给了幼儿驰骋想像的天地。以大大小小的瓶盖为绘画材料蘸着颜料印下泡泡、气球、小鸡。以可爱的小手、小脚丫为绘画工具,在报纸上印下一片片树叶,一朵朵小花。
  当幼儿的脑、眼、手日益协调,对手的控制日益加强之后,幼儿绘画也渐渐出现转机,可以画出近似某物的形象了。这个时期,幼儿所画的是他们想象中的东西,有时画出一些简单形象,象什么就称为什么。他们在从事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心理发展有质的飞跃。这时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幼儿从信手涂鸦逐渐过渡到有意作画。我们应对孩子的兴趣予以支持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给孩子自由画画的机会,培养幼儿自主作画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绘画“手印画”活动时,先通过玩“手影”的游戏,让幼儿边玩边观察,想象这种手影像什么,再让幼儿描画出来,幼儿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事物的辨别力、理解力、观察力在逐渐提高,他们的注意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面发展,兴趣由肤浅向深厚、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他们的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这时,他们逐渐发展到画自己想要画的东西,虽然具备了画出对象的基本特征,但对大小、比例并不注意,也不完整。由于幼儿身心不断地发展,他们笔下的形象开始有写实的倾向,有的幼儿能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动态和环境,有的还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事物。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感受事物的差异性及多样性。例如:绘画活动《我喜欢的车》中,我带领幼儿去马路边参观,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看。马路上有哪些车,车身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什么形状,这样幼儿观察的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不仅提高他们的有意观察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绘画的能力。这次参观后,孩子绘画的兴趣很浓,用笔把汽车的各部分基本上能表现出来,他们不但画了看到的汽车,幼儿还加上想象,画了许多种类的车。
  二、寻找适宜的教材,激起幼儿绘画动力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学习的起点。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经常多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带幼儿到户外去寻找春天,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等等。通过观察有的小朋友画了嫩嫩的绿绿的树叶,而有的小朋友把树叶画成了金黄色,他们还解释说是太阳光照射下的树叶是金黄色的,原来是画太阳底下闪着金光的叶子。看来有了幼儿感兴趣的教材,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动力。
  小班幼儿总有几个孩子拿着画笔一动不动,你问他为什么不画,他说:“老师我不会画”。其实不是孩子不会画,而是老师选择的内容不适宜,幼儿就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下笔,生怕自己画得不好。小班幼儿的观察力比较直观,生活经验少,因此,贴近幼儿生活,内容有趣,为幼儿所常见的内容为宜。例如:幼儿喜欢动物,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东西,如:红旗、花、气球等。幼儿吃的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萝卜等。小班幼儿可以随意涂色、意愿画为主,从最基本的横、竖线、各种圆形等教起,并接触简单的绘画工具如:蜡笔画、利用各种材料印画、棉签画、撕纸等;随着中班幼儿知觉水平的提高,选材应注意丰富性,凡是孩子们认识过的事物都可以表现。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感受事物的差异性及多样性。中班以多种基本形、构图为重点,并接触多种绘画工具如:蜡笔画、水彩笔画、剪纸等;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增强了,活动范围扩大了,头脑中的形象增多,造型能力明显提高,内容选择应多种多样。大班以线条画、水粉画为重点,并接触多种绘画工具如:线条画、水粉画、水墨画、拓印画、纸雕等。
  三、养成良好的作画常规,铺垫幼儿绘画之路
   小班幼儿受宠惯了,往往把在家的自由、散漫的习惯带到了课堂上,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常规习惯的意识薄弱,而良好的美术常规是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幼儿铺垫好绘画之路,因此,从小班就要建立一些良好的作画常规。
   1.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中的基本常规,它是激发孩子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重要保证。如果幼儿在绘画前能够认真倾听教师的引导,他就会梳理绘画的思路;在绘画后也认真倾听别人的评价,他就会学到来之不易的知识与技能。
   2.良好的作画习惯包括: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的涂色顺序等。我们可以采取说儿歌的方法,让幼儿摆好书写姿势后再开始画,画画时除了要强调幼儿的坐姿正确还要要求幼儿遵守纪律,要求幼儿画画时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不干扰别人,一心一意画好为止。
  3.良好的整理习惯也应该重视,否则会影响到幼儿的绘画进程。例如:幼儿拿到作画工具后,总是急于把工具打开,由于小肌肉不灵活,结果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蜡笔撒了一地,盒子弄破了,蜡笔的包装纸被撕掉了,有的幼儿不知道水彩笔帽放在哪里,等等。因此,绘画活动前应该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画画时把蜡笔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扔,画完一支放回去再拿另外一支;撕纸时不把纸扔在地上,废纸要放在纸篓里;画完画的时候要去收放自己的作品,主动收拾自己的绘画用具;课后将桌椅摆放整齐等。
  幼儿在养成良好作画常规后,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加顺利作画,更能让幼儿朝着成功的方向不断迈进。
  四、丰富美术技能,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
  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所在,但离开了知识、技能,幼儿的思想情感就很难有大胆的表现。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偏重的是教幼儿怎样进行美术活动,教师定内容,确定表现的形式和方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画都完整地教给幼儿。画面往往千篇一律,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抑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为了不让孩子枯燥被动的接受这些技能的灌输,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在了解的基础上绘画;并要注重幼儿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更要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鼓励;还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之前,首先是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基础。我们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首先让幼儿观察大自然的风景,观察生活,让他们感知这个美好而又神奇的世界,然后再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用五颜六色的笔自由自在地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通过观察和自由想象,幼儿肯定会绘画出活灵活现、姿态各异的事物来。例如: 幼儿画《美丽的秋天》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叶,什么颜色的树叶、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叶之间的不同,及它们与秋天的关系。在教师积极鼓励下,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秋天》中有关于树叶的作品。
  因此,幼儿作画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事物的方法强加于幼儿身上,这种教法会让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和自信。因为孩子画画都是有感而发,往往是怎样想就怎样画,看到什么就依据自己的认识,物化出心中的世界。我们应该用儿童化、趣味化、形象化的语言来让孩子轻松掌握要求,达到目的。多利用游戏、诗歌、故事、歌曲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例如: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就可以利用故事引导幼儿感受各种不同的画面,同一个主题,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
  除了这些美术技法的引导,我们也要重视对幼儿美术技能的训练。例如:涂色要教会幼儿按同一方向涂;涂色力度相当;涂色均匀;以及如何搭配颜色等。
  五、提供美术熏陶与多种材料的创作,滋养
  幼儿绘画的灵感
  孩子所在的教育环境应是宽松、自主而又丰富的,包括幼儿园大环境的整体创设和班级的小环境的创设。例如:在幼儿园美术室、走廊等地方摆放各种可供欣赏的名作书画及幼儿的绘画作品;在班级内师生共同布置良好的墙饰环境。
  同时,设置一个可供幼儿多种选择的活动区域,提供色彩、画画、等,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使他们能按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游戏、创造,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培养美术情趣。
  制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运用环境对幼儿多种感官的刺激,将其融入美术作品之中,然后,通过幼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体验产生灵感、创造。例如:在同一种绘画主题,我让幼儿先后尝试了油水分离画、刮蜡画、喷刷画、线描画等,每种尝试都会有不同的画法和效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数个喜悦,也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创造性也不断得到了提高。美术教育的课程也正由原来的一支笔一张纸的纯粹技能的掌握发展到多种美术形式,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以激发幼儿的绘画灵感,培养全方面的绘画能力。
  六、合理的美术评价,促进幼儿绘画的成长
  幼儿美术评价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绘画能力进行评价。正如《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儿童画是幼儿内在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的体现,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在大小比例上把握不准,也不懂得物体的深度,如果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认为孩子的画这也不行那也不像的话,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例如:一次美术课上,我请小朋友画《美丽的花朵》,当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画画时,我听到泽明说:“诺涵什么也不会画,画得乱七八糟。”诺涵忙用手捂住画纸,孩子的心灵是多么脆弱,我便说:“你画的花朵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如果能画上多一些春天的花朵、小草一定会很好看的。”活动结束时,我看到诺涵的画纸上果然多出了许多小花,我告诉她:“你画得真丰富”,她高兴的去告诉其他小朋友说:“老师说我画得很好”。我想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发现每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并用语言、动作对他表示肯定,让孩子在小小的进步中树立自信心。
  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为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我们还可以用孩子自己的眼光欣赏、评价作品。实际上,自评的过程也是幼儿对自己绘画意图重新梳理与反思的过程。当幼儿向你展示他的作品时,应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成果,鼓励他讲解自己的作品,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先肯定他作品的优点,再提出不足。教师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幼儿画得好不好上,而因把重点放在他们如何表现内心活动,怎样反映他的周围环境上;注重幼儿绘画的热情、兴趣和努力的程度,特别是他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老师只要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看幼儿所看,感幼儿所感,便会领略到另一番妙趣横生的幼儿美术作品。
  美术活动评价时还要结合活动的目标,要简明扼要,而且评价的面要宽。我们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找找自己及同伴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老师要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尊重他们,以表扬为主,局部矫正为辅,保护好幼儿的这种绘画兴趣和特点。同时,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是他们进行再创造的灵感之源。最后,在让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感,进而萌发对下次美术活动的愿望,激发并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看来在整个绘画活动中,只要教师把握评价内容,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重视评价过程,幼儿的绘画兴趣和水平肯定能得到提高!
  总之,幼儿绘画活动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于一体。因此,教师在引领幼儿踏上绘画启蒙过程中,应该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绘画特征,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不断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多种名家作画及多种美术形式的熏陶,尊重幼儿的特点,让幼儿发挥创造,合理的评价,反思、梳理,推动幼儿绘画教育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