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彩霞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鲜活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需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起学习愿望。
  【聚焦镜头】“兴趣小组女生有12人,男生有16人,一堆笔30枝,每人发一枝,够吗?”这样的情境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改变了过去“一共有多少”的固定问题模式,学生较感兴趣,主动地进入情境进行探索。
  二、重视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主要是让他们感悟数量关系,积累起数量关系的感性材料。
  【聚焦镜头】“小朋友去植树,已经植了28棵,还有16棵没有植,小朋友要植多少棵树?”学生列出算式:28+16=44(棵)。解答完后,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使学生体悟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渗透有效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实际问题变化多端,结构也各不相同,适时地让学生感悟一些有效的解题策略,将大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有:
  画图:因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局限,放手让他们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宽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
  【聚焦镜头】“小朋友排成纵队做操,明明的前面有8人,后面有6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一部分学生看到信息,往往列式为8+6=14(人),如果启发学生在纸上用简单的符号○、△、□等把明明确定下来,他前面有8人,后面有6人,示意图画好后,部分学生会明白,还有明明没算进去,正确的应该是15人。通过画图,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组合加工,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操作: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聚焦镜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这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学生轻松地比较出是一一对齐的摆法,借助操作学生明白:只要把红花片的13个减去对齐的一样多的8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几个,数量关系很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操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解题习惯对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应从低年级开始加以培养。
  读题、审题习惯: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并且短时记忆效果差,因此要求学生读题时指着题,眼睛看着所指文字,边读边思考,读到关键词句圈圈画画,直至读懂,当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题中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及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聚焦镜头】“有48人开会,已经搬来40张桌子,8把椅子,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先读题,读懂每句话,读懂后学生明白“48人开会”表示一共需要48张桌子,48把椅子,现在已经搬来40张桌子,8把椅子,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题目的结构逐渐清晰,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思考:怎样列式求“还要再搬几张桌子?还要再搬几把椅子?”或根据条件可以得到什么结果,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检验习惯:检验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保证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它既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也是一种对解题负责的态度,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帮助他们进行反思检验,时常反问自己“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吗?答案合理吗?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是在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量关系,感悟基本策略,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为将来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