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先军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政治、军事竞争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创造力的竞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那么,应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就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谈谈看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理论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新鲜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组织学习上的探索活动,做教学游戏、开展学习方面的争论等各种活动;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录音、录像、投影、挂图、统计等多种教学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课外学习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组织多个兴趣小组和课外讲座,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学生课外活动来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情感,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感是创造的动因,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间人际情感的交流过程。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取得心灵沟通,使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可能无顾忌地质疑,才敢于独立思考,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一个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冷若冰霜、不尊重学生、动辄训斥挖苦讽刺的教师是无法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然而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则是开展创造性教育的绊脚石。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的新型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同教师进行争论,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而且与其自身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最近一次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存在诸多问题,如不会“爱人”,缺乏顽强的意志,这些都制约着他们创造力的发挥。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的中心是义务感,即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情感,道德感和义务感是创造冲动的源泉。只有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社会,社会需要才会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引导学生不断突破小我的狭小圈子,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投身创造实践。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性格。
  三、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巧妙的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之一。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巧妙的设问导入新课往往能够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设问的方法很多,如可用流行歌曲设问,可用漫画情境设问,也可根据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设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热烈争论的问题,创设一个“愤”、“悱”的情境,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课堂提问中,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综合性。所谓发散性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蕴涵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灵活、迅速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使人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次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四、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提不同的见解。“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多疑,疑则多思”。特别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已有的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从不同的方向,甚至从相反的方向,去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比如人们常说“逆境出人才”,这是问题的一面,还应看到顺境更容易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另一面。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与“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面对某一问题,不能静止、孤立地看问题,而应引导学生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机制上寻找症结所在。对于学生一时还提不出但在今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出发可以主动示疑,诱发学生的疑问,欲擒故纵,欲破先立。
  总之,在课堂中教师只有按照“双基”要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主动示疑,巧妙识破,科学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