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9年上海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成
  
  “一”与“二”
  
   郑板桥的书法自古以来就受人追捧,因为它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有人称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与“二”,一横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一”是创新之举,“二”则有跟风之嫌。郑板桥作为“板桥体”的开创者,声名赫赫,而之后的摹仿者却大多名不见经传。不难发现,创新作为“一”,不仅能使大众眼前一亮,更可作为开路先锋而名留青史;跟风者则如沙砾,风一吹便不见了踪影。易中天引爆了“国学热”之后,多少追随者蜂拥而上,最后却摔了个鼻青脸肿?可见,这小小的一横之间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是心态平和,“二”则心浮气躁。郑板桥开创“板桥体”并非为追名逐利,这是“一”的精神。“二”则是拼了命地跟在“一”的后面,搭个顺风车,狠捞一把,这种心态本就不可取。从“超级女声”的盛况空前到选秀节目遍地开花,最终清冷收场;从“魔术”一夜风行全国到如今魔术节目轮番登场,收视率却节节下滑,不禁让人感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真是至理名言。
   “一”是“阳春白雪”的孤独,“二”是“下里巴人”的热闹。郑板桥的书法当时曾面对了多少质疑和白眼,但最终让世人惊羡,人们竞相效仿。热闹对于“一”来说,来得很晚,总是在经历痛苦后才会出现。对此,我们是否该认真反思?在极力吹捧扶不起的“二”的时候,为什么不去鼓励“一”遍地开花呢?在感叹“一”与我们无缘时,为何不思考我们给“一”提供的环境如何?“二”唾手可得,能不朽的却永远是“一”。
   曾经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此时此刻却与“一”的精神如此契合。板桥所书的不仅是“板桥体”,更是写下了“一”的辛酸、苦闷与伟大。“二”在此时此刻已成为了渺小的尘埃。
   当然,我们不能反对在继承“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创出新的“一”,我们反对的只是一味效仿而已。
   “一”与“二”,谁料到这短短的一横成了一道天壑?
  
  点评:
  
  从“一”和“二”入手,角度独特。
  语言犀利,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分论点一针见血,体现出考生敏锐的洞察力。
  联系实际,事例典型新颖。
  由此及彼,思路开阔。
  通过对比,进一步挖掘“一”的内涵。
  分析辩证,论述客观。
  以反问收尾,意味深长。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整体评价:
  
  文章视角新颖独特,巧妙地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一”和“二”展开论述,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思维缜密,层层深入。另一个亮点是语言犀利精炼,入木三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体现出考生深刻的思想和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王玮评价)
   败 和谐之韵 大自然总是告诉人们,夕阳归船与日月星辰,给人以凄美之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警示世人,只有顺应发展的脚步和维护全人类的利益,才能立足于世界。大千世界每天都有奇异之事发生,随着岁月流逝,最后能够真正抓住人心与历史脉膊的事物,都是有着和谐之韵。 和谐是一种大境界,看似温文尔雅的外形之中包含着容纳宇宙的气魄。人类纷繁复杂的社会分工,概括起来无非是为了寻找人类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人类不断突破生产力极限,改革生产关系,试图用不断膨胀的工业力量,凌驾于万物之上。这一度被人们误认为是最佳平衡点。当我们沉浸在这种愚昧的欢乐之中时,自然将我们从自满的顶峰抖落,坠入痛苦的炼狱中,这一切源于人类妄想打破世界之和谐。人类确实具有上天赋予的特殊智慧,但这种智慧一旦被人的贪婪与自私浸没,人类就成了一个突兀的群体,世界不再需要我们。好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正携手重建人与自然之和谐。 中外文化经典,也在向世人展现一种永恒的魅力,作品本身不论多么新颖与独特,绝不可能是支离破碎的文字或毫无规律的线条与色彩。只有当各种要素以一种和谐的形式被组合起来,作者的思想才能被演绎得鲜活生动。即使是抽象艺术或前卫文学,同样是以一套成熟的规则为基础的,冲突的背后隐藏着灵魂的和谐。同时文化经典对于所处的时代来说同样也是和谐之中见突破。经典文化具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特征。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不意味着流于平庸,而是这个先锋,吹响号角,震醒世人沉睡之心,污浊之眼,为世界文化之传承翻开新的一页。世界上曾有过许多的艺术家,他们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但他们同样阻止了旧事物的蔓延,促进了世界的和谐统一。 看今朝的此地,和谐的力量在这个东方古国焕发了重生的光彩。追求个性的发展与发扬创新,对于个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个性的展现才能为崛起添动力、添活力,而当灾难降临,我们抛下了差异与隔阂,为了生命的延续拧成一股绳。中华之和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民族的明天在和谐中迎接朝阳。 和谐之韵,气味芬芳,世界之美,中国之强。 点评: 开篇与主题无关。 语言比较 唆,且与主题关联不够紧密。 视野开阔,但论述不够明白透彻,个别观点欠推敲。 语言通顺,但论述空泛,说服力不强。 表意晦涩。 阐述个性与共性统一的重要性,但仍为空谈,缺少事例。 点题牵强。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给材料作文。考题以郑板桥的书法为材料,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对考生信息提炼、角度选择、辩证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材料兼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审题有一定难度,因此,逐句审读,有助于考生找到立意的切入点。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简要介绍了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的特点。“板桥体”虽自成一体,但也是“参以行楷”,而非凭空创造。由此可以“借鉴或继承与创新”为切入点,写科技的改革与创新、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第二句话,“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概括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美感。“板桥体”的美是整体美,而这种美是个体“看似歪歪斜斜”的协调组构,由此可以联想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以此为切入点,写班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之间的矛盾、个体差异与整体和谐之间的关系等。第三句话,“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对郑板桥书法艺术的评价。由此可以联想到“个性与独创”,以此为切入点,写“书可求新,人可求异”的独特追求、“乱石铺街”之美等;也可以反面立意,反思抄袭与复制的弊端,讽刺“山寨”的泛滥与原创的匮乏等。 从文体选择上看,写议论文更容易突出文章主题。 整体评价 文章以“和谐”为主题,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两个:一是论述比较空泛,缺少支撑论点的具体事例,论证方法单一,缺少说服力;二是文章自始至终未涉及材料内容,论题“和谐”虽然在材料中有体现,却没有紧扣题旨,挖掘出“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 (王 玮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