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探讨高职院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过程,并对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介绍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
  [关    键   词]  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38-02
   一、研究背景
   机械行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总量较大,但素质有明显欠缺,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经走访国内多家企业,充分调研,以近几年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实习和就业岗位为依据,统计出约70%左右的学生第一就业岗位为一线操作岗位,约30%以下的学生第一就业岗位为设计类岗位、高级维护维修岗位、技术总监岗位等。
   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现状分为:普通高考生、单招生、对口招生、3+2转段生,这些生源有理科生、文科生、技校生、社会考生、艺术生、3+2学生等,所以生源结构复杂,生源状况多样,生源基本素质不同。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直面学生基础差异、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差异,为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差异化、多元化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工匠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施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是社会需求和普通教育功能单一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具有补偿性的教育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意愿,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幾个流向,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因此,基于工匠精神实施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领跑者,分流分类教育有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
   (一)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类型研究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培养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将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作为设计类技术性人才培养,将基础知识差的学生作为应用类技能性人才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需求得到分流分类培养。通过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同时考虑学生素质及个人发展需要等情况,通过广泛的企业岗位调研、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学生生源状况,据因材施教、人人皆可成才的基本指导思想,将人才培养类型分成以技术型(工程师)、技能性(匠师性)、国际性(中外联合培养)、高级订制化培养(双员制)、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六类人才培养模式。
   (二)准确定位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Ⅰ类技术性(工程师)培养目标:具备解决生产现场技术方面问题的能力,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现场工程师、现场技术员和现场管理人员。
   Ⅱ类技能性(匠师)培养目标:具备解决生产现场加工操作、质量检测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Ⅲ类高级订制化(双员制)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高定位、高起点,校企双育培养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前建立学生和企业的长期关系,学生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在校生,学生通过工作获得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
   Ⅳ类国际性(中外联合培养)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开拓现代教学全新模式,融中国传统教育和他国教育为一体,培养个人素养和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术技能类人才。大部分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成为跨国企业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德国施马卡尔登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实施中德两阶段工程教育,3+2项目(3年在中国学习,2年在德国学习),在中国学习的三年引进德方专业课程8门,全部由德方老师全德语授课,学生毕业颁发德国大学写实性证书,然后到德国再读两年本科并可申请攻读硕士学位,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Ⅴ类(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培养现代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双主体育人机制,注重校企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实施一体化育人;建设“师傅型”双导师教师队伍,建立适应学徒制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匹配学徒制培养的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教学评价标准等整套教学制度;探索并完善校企试点学徒制的成本分担机制,激发校企双方深入试点的主动性。
   Ⅵ类(订单班)培养目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施企业订单班培养模式,引进企业真实产品和项目,校企联合开发项目配套课程,学校专业课和企业认证课程相融合,技术规范协同,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贯通,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实现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共赢。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和企业开展了此类的订单班人才培养。
   三、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一)首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就业岗位如下表所示。
   (二)組织实践专家访谈,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I类和II类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例。
   I类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制订、机械零件专用夹具设计、使用普通加工设备加工零件、零件的数控工艺编制与加工、零件的质量检测与分析、典型机械产品设计、机械加工设备的维修。
   II类典型工作任务:使用手动工具加工零件、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机械产品测绘、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模具的装配与调整。
   (三)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I类做到夯实基础,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时较多,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II类做到“必需够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模块化教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较少,增加专业实践学时,我院专业实践课程采用三段递进式工学交替育人模式:
   第一阶段在学院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完成4~5周的机械基础加工实习。
   第二阶段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学生在第二到第三学期深入企业做不少于3个月的工学交替学习,完全按照企业员工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新模式。
   第三阶段在企业完成19周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Ⅲ类实施校企联合开发配套课程,例如和SMC高级定制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发配套课程,如气动元器件结构及应用、气动元器件生产线操作及维护等课程。引进企业真实产品和项目,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协调和合作,实现三方共赢。
   Ⅳ类中外联合培养,引进外方专业课程,例如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德国施马卡尔登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三年引进德方专业课程8门,全部由德方老师全德语授课,同时三年不间断加强德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Ⅴ类、Ⅵ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制订不同的岗位需求课程,其制订基本比较成熟,就不再展开讨论。
   基于上述原则,通过分析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序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性基础知识,并达到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专业平台课是根据装备制造业对从业人员专业性知识的最低要求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总结
   1.贯彻“以生为本”思想,从大学生就业角度出发,考虑本专业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培养。有教无类,无论贤愚,学生从当下水平向上提升是教师的本职和天职,因此实施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急需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扎实、细致地开展专业调研工作,确定行业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学习期望等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专业的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公共平台课、精炼专业课、丰富素质拓展环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值。对基础差的学生,多表扬和鼓励,不批评打击,要坚决勇敢地降低要求、降低难度,这是实践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基本前提,是分流分类培养成败关键中的关键。
   4.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校企双育,构建职业性与专业性相融合,实施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工学交替育人新模式。
   5.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模式有很大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代友.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新: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2]王春模,周荣虎,张林龙.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4).
   [3]马俊,范金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7).
   [4]李媛媛,姚长永.高职院校应用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12(3).
   [5]张田林,唐迪,洪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探索[J].江苏高教,2013(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