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管理学角度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务工,但由于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不能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工资薪金,大多数农民工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抚养,从而使这些孩子们成为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不在身边,亲子之间沟通缺乏、临时监护人干预不力等原因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留守儿童问题成了我国的典型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的和具体的原因,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充分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利用学科交叉的新视角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做到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研究新问题,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能多让一个留守儿童活在阳光下。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1研究目标
  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科学、准确的认识问题,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比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能更好的为以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缓解父母外出务工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稳定与和谐发展。
  1.2调研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白庙乡s中学为研究单位。在这所学校选择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470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次发放问卷470份,收回问卷426份,回收率90.6%,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96.7%。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比较法和量表测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结合管理学理论提出解决对策。
  2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2.1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留守儿童占全部调查样本的58.2%,说明农村留守儿童是普遍现象。12岁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例为0.8,13岁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例为1.3,14岁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例为1.32,15岁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例为1.67,16岁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例为2,随着学生的年龄与年级的升高,父母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留守儿童也相应地增多。
  2.2留守儿童的情感状态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这一段经历,67.8%的留守儿童认为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17.5%的留守儿童认为无奈,13.4%的留守儿童认为被遗弃、孤独无助,这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言都是一种严重的心理打击,带来痛苦、无奈、孤独、无助的情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一种巨大的危害。
  2.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沟通情况对比
  留守儿童有烦心事时,首先选择和同学或朋友说(41.2%),其次是憋在心里不说(38.5%),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9.5%,其次选择和照顾自己的人说(11.6%);和父母说的仅占8.7%,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的25.7%,和老师说的留守儿童比例为0。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疏远,造成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孤僻,家庭重要成员的缺席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从家庭中获取温暖与烦心事的排解,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与交谈度过低,对留守儿童的交往等社会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者占63.3%,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者占87.3%,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占28.3%,有轻微心理问题的非留守儿童占11.6%,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占8.3%,有严重心理障碍的非留守儿童占6.9%。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的儿童普遍心理状况是健康的,有轻微的心理问题的只占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占极少数。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来看,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比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健康的人数多,而留守儿童有轻微心理问题的是非留守儿童的两倍多,留守儿童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大于非留守儿童,对农村初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在心理健康总分上,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极显著(P﹤0.001),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极差。
  4基于管理学角度下对学校提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4.1给每位学生设定目标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其本质就是要重视人的积极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学校老师应对学生采取激励式教学,通过激励这个过程,使留守儿童被调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学校给每个学生设定自身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化、具有挑战性,当既定目标实现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提高其自我效能。
  4.2设立激励机制并保证公平
  进行正向激励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要、个性、能力和兴趣,他们对于自己的老师有不同的期待,为了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励,老师需要进行灵活的考虑与处理,例如,研究表明男生与女生相比更看重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赏识。与此相对应,女生则更看重学习的机会并得到老师的支持。并且在老師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让留守儿童感到他们得到的关注与非留守儿童相同,甚至在学习教育中老师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以弥补家中所缺失的关爱,使留守儿童满足成就需要,从而愿意更好的追求卓越,争取成功。
  4.3与留守儿童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在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他人尤其是老师的沟通十分有限,而零沟通或无效的沟通会使老师陷入教育困境,更会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老师应该注意到对于不同的留守儿童要采取具体的沟通方法,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我们既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学校教师可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家长回家亲自解决。借助春节、农忙等时机,邀请反乡劳务输出人员召开联系会,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计划,并采取实措施加以落实。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亲情电话”,方便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联系,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4.4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罗伯特·欧文等人认为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极其之大,我们想要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要从解决学校的基础设施开始,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全面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便通过留守分析儿童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的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消除自卑闭锁、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情绪体验,树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23-54.
  [2]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5(06):3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8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