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年龄段7-12岁,正在接受小学义务教育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还比较单纯、不成熟,该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平衡协调的、开放的、可塑性强的,其思维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责任意识萌芽,并产生责任观念,但其自我约束力缺乏,情感价值观善未形成,因此在该阶段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十分重要合适的。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对塑造儿童个性、社会性、品德等起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班级管理 小学生 责任感 培养策略
  一、班级管理与学生责任感的定义
  责任和责任感是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完成作业是学生的责任,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便是有责任感的体现。据词典释义:责任感是指自觉地把分内事做好的心情,也说责任心。由此可知,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做好分内事情的精神状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核,他那决定一切和一切由之发生的主根,便是责任,这是道德的焦点,精神的核心,是最重要的良心动因,它决定了我们期待学生的一切。”[1]具备强烈责任感的人,在责任面前,才能具有主动自觉承担的内驱力,并在落实责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责任感也会对塑造儿童的自觉性、独立性产生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责任意识的影响
  《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生是指正在就读小学,年龄段为7-12周岁的学生。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该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是迅速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平衡协调的、开放的、可塑性强的、同时又存在矛盾和危机的。[2]
  该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是一个适合发展学生品德、个性和社会性的恰当时机,其心理的开放性、可塑性显示该阶段的儿童容易甚至喜欢和师长沟通分享,师生关系融洽,善于接受知识、乐于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利于教育者引导其树立
  三、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2015年9月,新接手小学一年级,便迎来了许多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班上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父母,忘记带笔、本子、书等学习用品,放学不收拾书包便直接回家,打扫卫生时不停地打闹,乱丢垃圾,不写作业,经常迟到等。为此,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并付出了许多努力,虽有效果,但并不理想。静静思索许久,分析学生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发现稚嫩的小学生们,出现一系列行为偏差的原因,表面上是还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物品,是年龄小,是依赖,但究其根底,是不懂得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懂得对自己负责。在近四年级的教学探索中,如何树立学生的责任观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不停地探索并反思总结出三个策略。
  1.撩开云雾,明确责任
  责任感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如果加以细分,可以分为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等等。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心理发展单纯、不成熟,短时间内无法理解如此广泛的感念,因此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开始,要让其明白在家里、在学校里哪些是他们的应该做的事?
  (1)家庭会议明确家庭责任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沃土,良好的家庭教育便是保证孩子茁壮成长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使得家庭“小皇帝”“小公主”越来愈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模式,让大部分孩子自小便失去了做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锻炼机会,自然难以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分内事”,更何谈责任感?
  (2)班级会议明确学校责任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学校的集体性对学生的责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通过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以及召开多次班级会议,引导学生正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讓学生列举身为小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明确自己的责任,制定成表格,粘贴在教室显眼位置,并打印后粘贴在每个学生的书上。
  (3)润物无声,课堂渗透责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应注重德育渗透。因此,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责任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学生分配任务,并认真准备、讨论,最后上台展示,全班和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学生在合作中,便能体会到做好充分的准备,便能为小组赢得荣誉,从而获得成就感,相反,如果因为自己准备不充分,拖后腿,会促使其反思,这便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2.和善而坚定,落实责任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后,更重要的是落实责任,为此,可从三个方向努力。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作为教育者,家长、老师等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责任榜样。作为家长,要求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家长首先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家长应先做到不熬夜不贪睡;作为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应先及时查阅作业,认真备课,对教学负责;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对自己的品行负责,教师应先将文明规范告知学生,并在看到地上有垃圾时,也弯腰捡起。在实际行动中,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负责,感染学生。
  (2)和善沟通,引导责任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教育的正向影响,小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培养责任感的过程中,他们依旧会遇到许多问题。在班上,部分学生虽然参与制定了责任表,但难以落实,在责任面前,“自己的事自己做”有时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因此,以和善的方式而不是责骂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意见,引导他们正视责任,不断完善自我,显得尤为重要。
  (3)坚定原则,强化责任
  斯金纳强化理论中,指出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四种模式能有效地建立并规范行为。[4]和善地引导学生明确责任并制定责任表,同时给予机会引导自省正视责任之外,强化责任感也十分重要。因此教育者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应在引导学生明确分内事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强化制度。在班上所实行的加减分激励制度,便是其中的一种强化手段。
  结语
  小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心理上单纯而不成熟,自我约束力缺乏,决定了他们会出现许多行为偏差。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培养责任感,可以让其学会正视自己的分内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化外驱规范为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M]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大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陈琪,刘儒德.[M]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18.
  [3][美]简·尼尔森 .[M]正面管教.京华出版社.2009-1.
  [4]余江敏.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N]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