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法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结果:研究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95.23%)高于对照组(80.95%);研究组患者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等腰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椎间盘积气、钙化检出率均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核磁共振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病理主要为腰椎键盘纤维坏、髓核、软骨板产生退行性版变化,加上外力对椎间盘的作用,导致椎间盘纤维 破裂,异常突出[1]。患者病发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腰部钝痛、下肢麻木、行走不稳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影像学技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主要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研究显示[2],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高于CT诊断。为进一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针对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大致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所有患者通过CT、核磁共振、以及临床症状分析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4)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 肝、肾严重疾病或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2)合并精神病、脑部疾病、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3)研究途中主动退出本项研究或依从性差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42例。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1.18±7.3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31±2.09)年;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2.56±7.18)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1±2.87)年。比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深入比较。
  1.2 诊断方法
  1.2.1 CT诊断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叮嘱患者取仰卧位,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型CT扫描仪确定患者病变部位,调整参数(层厚:0.625mm、螺距:0.516:1、电流:600mA、电压:120kV)。扫描并观察患者椎间盘形态、位置、密度等,了解患者侧隐窝 状况与椎管直径等。
  1.2.2 核磁共振诊断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法诊断。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德国公司生产的simensavanto 1.5T 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根据不同部位合理调整参数,常规矢状位应用T1WI、T2WI序列,常规横轴位应采用T2WI序列,扫描过程中观察患者椎间盘形态、位置、密度等,分析患者脊髓受损状况,观察椎管线。
  1.3 评价指标 (1)评估两组患者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阳性率。(2)观察评析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变形、椎间盘积气、硬膜囊受压、钙化、脊髓变形)检出率。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为95.23%(40/42);对照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为80.95%(34/42)。即研究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8,P=0.001<0.05)。
  2.2 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比较
  研究组患者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椎间盘积气、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检出率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自身解剖因素以及腰骶先天异常及诱发因素等[3]。患者病发后,产生腰痛、马尾神经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上部分患者由于诊断效果不佳,直接厌恶了最佳治疗时间。因而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合理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多核磁共振、CT、X线等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与X线比较,CT分辨度与灵敏度更高。许尘鏖[4]报告,核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较为显著,且检出率高达97.0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工作原理主要为,通过静磁场对人体施加特定的频率的射频冲脉,让患者体氢质子得到激励后产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若氢质子会产生MR信号,再利用MR信号构建图像[5]。与CT比较,核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为:第一,图像清晰。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突出物与硬膜囊神经根的距离与相撞,能够显示化学成分周围组织的水肿状况、出血现象等异常症状。第二,能观察变形与位移现象。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导致蛛网膜下腔闭塞或狭窄,而在核磁共振诊断中能清晰的观察。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阳性率为95.23%,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检出率(97.62%、95.24%、100.00%、100.00%)均高于对照组(71.43%、57.14%、76.19%、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椎间盘积气、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象征检出率(95.24%、85.71%)均高于研究组(88.41%、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理华[6]研究报告,核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阳性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CT检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保持一致,提示核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能有效提高临床价值,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金勇,赵斌.浅谈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6(04):34-35.
  贾宏,安岚,郭建新,等.CT、MR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效果比较[J].甘肃医药,2017,36(3):229-230.
  陈明,王艳芹,吕培敬.MRI和CT 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6):142-144.
  胡晓东.浅谈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01(13):146-147.
  许尘鏖.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与 MRI 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0):1091-1093.
  黄理华.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3):150-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24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