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让学生享受语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宏兵 华春风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但在课堂具体实践中,学生对话有效程度不高,致使很多课堂展示给我们极多的是教师的风采而湮没了学生的精彩。那么,怎样的对话才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对话呢?其实课堂对话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交往双方只有在逐步深入,乃至引发心灵的共鸣,此时双方的对话往往是最有效的,那是一种直至人们内心实质的对话。这种共鸣该如何求得的呢?下面结合几则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引领对话,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片段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对话文本,启迪智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于永正老师)
  ……
  读写结合,片段练习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很好,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止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德国“接受美学”学者姚斯等人认为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演奏中不断获得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词,在它讲出来的同时,必然创造一个能理解它们的对话者”。他们的这些理论,使学生可以不再仰视作者,而把他当作自己的同辈或朋友。所以课堂之上“词”在我们引出来的同时,一定要创造一个能理解它们的对话者,与文本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文字,读进去展开来,将一篇文章读厚实。“饱经风霜”一词,多数教者会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意思而止。而于老师在课终之时再次引出“饱经风霜”一词,激活了一个对话群体,一个对话意境。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读出了“饱经风霜”背后的文字,丰富了文本人物的形象,产生个性智慧的火花。旧社会劳苦大众的疾苦穿透了学生的心灵,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根植于学生血管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与文本共鸣,必将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片段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话作者,激荡情怀(《理想的风筝》江苏马式先)
  师:同学们,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自信的形象已深深烙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但著名作家苏叔阳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刘老师了。为什么他永远在作者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生:……(茫然)
  师:那,让我们再次走近作者吧!(投影出示苏叔阳与癌症的斗争历程)
  生:小声读着。
  师:现在知道了吗?他与刘老师有共同点吗?
  生:他与刘老师一样乐观。别人得了癌症吓都吓死了。(众笑)
  生:他与刘老师一样勇于面对现实。
  生:他顽强,患癌症了还继续写作连手术间隙放过。刘老师绝不放过亲手将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真了不起!(师评点:你也了不起!)(掌声)
  师:假如你是作者每一次病痛缠身,你会想起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谁愿意将自己心灵告白袒露?其他同学认真听,假如你就是作者病榻前的亲戚朋友,一定要为他鼓劲啊!
  生:癌症算得了什么,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还那么乐观,我什么都没少,应该庆幸!(对,应该看到自己拥有的!)(掌声)
  生:刘老师你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倒下,绝不放弃我的事业与追求!(掌声)
  生:今天又要手术了,进手术室前我又想起了您,想起您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静默)
  生:……
  师:载着这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让我们再次品味作者苏叔阳的心灵告白吧!
  生: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听课老师的掌声)
  马老师引领学生走近苏叔阳,走进他的的内心世界。运用角色体验与作者对话,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主人公的时空距离,收获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与敬意,同时也激荡起对苏叔阳与刘老师的崇高敬意。其情至真,其味至浓,其感至切。如果没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那么这堂课学生的收获是单一的,不能读出丰富的感动。其实真正的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力度,有厚度,有质感。当教师引领学生从字词间品味到作者的情感时,与作者的心也就更进了一步。此时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激情满怀!
  片段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对话主人公,激励人生(《第八次》薛法根)
  ……
  师: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现在要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与你一起抵抗外国侵略者。你会怎样动员他们?想一想:他们与你一样一连失败了七次,也几乎失去了信心啊!你该怎样说服他们?怎样激励他们?怎样振奋他们?请你拿起笔,写一份简短有力的动员书。可以这样开头: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
  生:(写动员书)
  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在山上的磨房里看到一只蜘蛛,它一连结了七次网都失败了,但是这只蜘蛛并不灰心,顽强地织着网,第八次终于成功了。战友们(众笑),我们也失败了七次,但是我们不还有第八次吗?我们不必灰心,更不能丧气!说不定,第八次我们就能成功,获得胜利呢!来啊,为了胜利,冲啊!(众大笑)
   师:激情澎湃!你们参加吗?
  生:(纷纷举手欢呼:参加!参加!)
   师:祝贺你,布鲁斯王子!你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去吧!(众大笑)
  ……
  生:……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象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众笑)
  “将书读到脸上去,读到心里去。”这是高境界的读书。语文课堂是教师引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学生进入角色自主地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薛老师为同学们激活了一个与文本主人公对话的意境,引领学生感悟人物的生存境遇,由浅入深。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主人公的激情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激荡,同时也在老师的心田激荡。薛老师不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纯粹而单一的评价者,而是对话的引领者。师生一起打造了共鸣的课堂,学生们不仅将书读到了脸上,更读到了心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当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人物时就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建构,而是身心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那他们的人生就有了目标与信念。
  的确,语文课堂应是共鸣的。课堂之上要积极引领学生多角度地对话。在阅读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三者揉合,共同打造,令学生享受的语文课堂,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易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