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就业为导向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磊 牛爱军 薛建东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借鉴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国两年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剖析,阐述了两年全日制体育硕士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学术性四个基本特征,对体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研究生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5.016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体育与健康,体育毕业生就业率大大提高。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模式面临着培养观念的挑战、培养体制的挑战、教学内容的挑战、教学手段的挑战、教师队伍的挑战、评价体系的挑战,以及培养特色与相应专业本科教育、学术研究生教育相比不够明显、就业出现梗阻等现象。本文从“核心竞争力”入手,结合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发展存在的困境,研析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内容,目的是为了给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建议,并帮助两年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就业。对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问题及其培育对策,意义重大。
  1 核心竞争力的解读及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的释义
  1.1 核心竞争力的解读
  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中,美国经济学家PrahaladC.K.和HamelG.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并迅速传播。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个人或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关键核心优胜能力差异。在层次上与核心竞争力相应的还有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1]。
  “核心竞争力”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经过其理论体系长期的发展壮大,与其它学科的结合催生了不少新的“核心竞争能力”理论,尤其是与人文社科和人力资源理论的结合催生了更为成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理论。例如,国内学者陈建先在《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核心能力》中指出“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的最重要能力,是个人能力的精华和最高表现形式,体现出独占性、知识性和扩散性三个特性。并指出应从“协同(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四个维度认识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陈建先认为“提升人的竞争优势功能、维持人的竞争优势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功能、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功能,是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功能”[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在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研究基础之上新的发展。一般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围绕大学生专业专长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实践性、异质性、稳定性、专长性、独特性、发展性,集中在个人的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表现上。结合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的专业特点、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职业发展要求,本文将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依托各自高校资源,在有限的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协调自身的不同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获得特长优势,能够保证在竞争中持续优胜的内在能力。
  1.2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识别的特征
  1.2.1专业性
  具有学科基础突出专业能力的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2]。专业性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一种专业教育,專业硕士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是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而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作为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一个特定阶段,专业性正是反映了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的原本宗旨,是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合理存在的基础,更是其本质特征,也是满足现代高度分工又高度合作的社会对各类专门体育人才的需要的有力保障。
  1.2.2实践性
  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体育学术型硕士的不足,区别于体育学术型研究生侧重理论、学术研究,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突出以体育专项实践技能为主“术”的能力培养,为市场提供紧缺的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其教育的对象是专业技术、应用理论,教育目的是将体育科学理论知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就业方向具有明显的归口倾向性,具有可实现性、可见效性,追求的是可用于实践的效果和效益。
  1.2.3职业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有明确的表述:“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把专业学位逐步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考虑优先的条件之一[3]”。上述表述从源头上确认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显的职业性特征。从这一点来看,一定意义上“专业学位”教育也可叫做“职业学位”教育,如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均直指岗位工作。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素养,具备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习是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获得体育专业型硕士学位才能进入体育特定的行业从业[3]。体育专门职业要求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要具备特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性、专业素养及相关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知识、开发创新的能力,具备职业信息检索、行业情况分析能力。
  1.2.4学术性
  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是建立在相应的体育类本科学士教育基础之上的,区别于体育学术性硕士而开设的更高一级学历层次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是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基本特征,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突出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不是对其学术性不做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能力,没有学术何谈学位,学位是对学术水平的一种鉴定和认可,反映一定层次的学术问题,如果舍去了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的学术性,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则不复存在。   2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
  2.1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下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体育学术型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满足需要而设置,意在为我国全民体育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4]。46号文发布5年来,中国体育产业乃至整个体育行业都有了惊人的发展,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创造的体育行业就业渠道和岗位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多。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我国体育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大动力。现阶段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主动服务于国家体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大局,顺应时势抓住机会进入由偏重知识、技能向着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方向发展的新时期。因此,今后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突出职业需求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核心竞争力养成为目标,提高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最核心、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2.2体育行业人才紧缺与两年制专业硕士就业困境的现实矛盾
  2017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95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820万人,201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的新高,加上往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00万,预估将会有超过一千万的毕业生,可想而知就业市场的压力有多大。其中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日渐显现。
  2012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就曾表示,“仅义务教育阶段一端教师整体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拿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来说,曾被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布的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中连续五年被亮“红牌”,同时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2013年度报告也曾显示,在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连续两年被定为红牌专业[5]。试想30万缺口如若真的得以补偿,呈现的怎会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连年遇阻的怪现象。
  现阶段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其发展的不成熟是并存的,其规范性、专业性还不突出的现状决定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是非体育专业出身者而不能担当的。反而现阶段各大体育公司所需要的最佳人才是既掌握了相关领域内的技术知识又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体育界外人士,这个阶段体育专业知识,他们只要懂一点、有热情就够了。非体育专业人士大量涌入体育专业领域工作,例如新闻、编导专业的占据着体育传媒行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又占据着赛事组织运作产业,等等这些都极大压缩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出路。
  2.3两年制体育专业硕士核心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是他们成功就业的基础,质量的提高依靠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实力为主,着重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突出社会适应性。
  体育硕士四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各自不同,如南京体育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可以在大众体育领域担任体育经理人、体育健康管理专家和运动健身教练等[6]。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得到提高,可以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有一些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做简单的“加减法”,在原有学术性研究生的基础上减少课程学习门数,在原有本科生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几门专业课程,没有深入学生实际为体育硕士量身定制培养学习目标,打造适应其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体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突出其优势特性,缺乏竞争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目前我国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重复、教材选择陈旧、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研究主体不明确、缺乏超前意识、低层次重复研究、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理论脱离实际、应试教育及形式主义、拼凑现象、缺乏创造性发展、缺少竞争意识、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相符这十三个具体问题上面。
  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将来就业执业的基础,突出打造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的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重要特征,结合实际工作把握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培养质量标准。
  3.2建议
  3.2.1 学生层面
  首先是转变被动接受的局面,不能干等着机会到来。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仅关心、关注、学好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习一些营销、媒体、销售、沟通等市场技能,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提练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胜任对口的体育类工作,甚至是拓宽就业口径在其它行业谋得一份满意的职业。其次,要尽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方向,了解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脉络,积累一些社会实践经验,获得一定的社交、人际关系、沟通、协调、策划和实践能力,这样便于自己对工作机会的筛选和把握,更便利于快速进入用人单位既定的工作角色,取得快速的职业发展。
  3.2.2 学校层面
  学生毕业就失业或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失职”更是相关培养单位的“失责”。因此学校及学院应以学生能够良好就业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来提高体育学硕士生核心竞争力。一是要转观念,提认识,强管理。各级领导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管理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不能把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当成本科生的加强版、学术型的简化版来培养,应以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促使两年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成为厚基础、宽专业、个性鲜明、拥有核心竞争力,能胜任将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择业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的合格体育专业人才。二是要优化培养模式。要以突出职业需求导向,以核心竞争力养成为目标,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与有关职业资格考试有机衔接,建立与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他们学习时间短、任务大,往往为了课程学业和毕业论文而错失择业良机,培养院校要树立专业教育的完成不是两年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的结束,研究生培养院校要及时关注行业职业市场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架桥,提供准确的招聘信息和可靠的就业单位推荐。
  3.2.3 用人单位层面
  学以致用,用人单位的工作实践是一切学习、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业单位、企业公司聘用应届高校体育专业硕士不仅仅是只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开创了渠道,给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工作锻炼的机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人才能給公司带来什么利益,更要为人才着想,为后续培养、职业发展制定长期规划,创造条件让人才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形成一种“开心留下来,愿意干的久,积极献智力”的人力资源氛围。
  参考文献:
  [1] 方恒妃.有效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践研究[J].商情,2009(10).
  [2] 刘良娟,宋燕,张绍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4):8-8.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Z].1996-7-22.
  [4]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5] 王庆环.研究生教育:改革之路怎么走?[N].光明日报,2013-07-14:04.
  [6] 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4):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9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