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探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晓燕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诵读并赏析文言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章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分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并探讨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策略: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7-0112-02
  文言文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简洁、凝练地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人博大深邃的情怀和思想。但就文言文学习而言,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吃力或者乏味,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低迷,学习效果不理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让文言文教学课堂活跃起来,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尽管文言文如此重要,然而,在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薄弱,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就更加困难,不少学生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有的学生课前不愿主动预习,对于教师布置的若干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就轻避重,就简避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听课时,有的学生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思绪茫然、眼神空洞地被动接受知识,不去自主思考和主动质疑,不明重难点,不愿记笔记,更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或者与教师互动。有的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经常是叫苦不迭,作业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
   另外,高中文言文篇幅普遍较长,一篇文言文可能要三四课时去讲解,整个单元的文言文教学要耗时近一个月,这显然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条艰难路、一场持久战。如果课堂一直死气沉沉,就极易消磨学生的耐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现状分析的文言文教学应对措施
   1.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责任。但部分教师把这个观念绝对化,在师生关系中往往容易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摆在主宰的位置上,认为自己是“知识权威者”。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角色定位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填鸭式”教学,苦口婆心一味地讲,恨不得能倾尽自己平生所学。这种讲课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呆板枯燥,出现厌烦情绪,甚至有的学生当堂睡觉,惹得教师不断指责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鉴于此,教师不应该是传声筒、播放器,更不应该是课堂中的主宰,应该认识并真正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讨论、发言、探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作为纽带和桥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启发和帮助。只有让学生拥有空间和时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智慧碰撞。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学习动力的源泉之一,是推动学生产生探索求知欲望的强大内驱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设置、情境营造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对于文言文中某个较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可以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在最后评价人物形象时,有学生认为郑国国君郑伯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这个观点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大家很有兴致地说出了几个他们认为郑伯身上存在的缺点。对此,笔者决定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并组织大家借着这股热情进行讨论,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有的学生认为,郑伯在国家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能够放下自己一国之君的身段和面子,亲自去恳求烛之武帮忙退秦师,并且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和抱怨非但不生气,反而能知错就改,以国家大局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代君王的胸襟和气度着实让人感佩。有的学生认为,郑伯的这一难能可贵的行为是大难临头时为求自保而不得已为之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因为郑国如果真被秦晋两国联军灭亡,首当其冲遭殃的就是郑伯,利益受损最惨受屈辱最深的也会是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自己。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性命,他只能屈尊降贵去求有本事、有能耐、还有爱国心的烛之武。有的学生认为,在国家生死存亡急需用人的关键时候,郑伯旗下竟然没有别的人才可用,却要去求一个从青壮年时期开始就一直被长期冷落的已近垂暮之年的烛之武,由此可见郑伯的国家人才凋零现象是何其严重,郑伯在招揽人才方面是何其无能。还有的学生说:“连烛之武这样的忠勇贤能之士都长时间被埋没,所以郑伯在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黔驴技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他扼杀人才的恶果,属于咎由自取。”还有的学生大胆推测:“以郑伯的品行表现,他现在对烛之武是召之即来,难保烛之武在完成使命、解除国家危难之后又会被郑伯挥之即去,一脚踢开。有这样的国君,烛之武即使一战成名,也终究难逃悲剧的下场。”
   笔者觉得学生们的见解新颖别致,独到深刻。烛之武的英雄事迹自然是可歌可泣的,而郑伯的言行却因为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有了更多的可争议性,也使得文中着笔不多的郑伯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学生们的畅所欲言让这堂文言文教学课不再“万马齐喑”,不再死气沉沉,那种热烈活跃的氛围让笔者至今难忘。只要教师找到一个突破口,找到一个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点,就能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就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3.通过读思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意思,必须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古人学习文言文强调的就是多读多背,这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师一直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光读无味,品之才有味。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读出书中之义,品出书中之味。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逐段翻译,这样耗时费力又不讨好,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极易厌烦或走神。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够时间,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形式多样地反复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有的放矢地诵读,在诵读中豁然开朗,这样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
   对于某些字詞、某些句子的翻译,教师也不要急于告知学生答案,可以鼓励学生先自己试着翻译,看看自己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明白晓畅,是否符合事理逻辑,进而自己去甄别对错,再由教师点拨,对答案加以改进或完善。例如,韩愈《师说》中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对于句中的“不必”一词就很容易误解,以为是“不需要”,但通过翻译句子发现不通,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得出正确的解释“不一定”。这样学生得来的正确答案要比教师直接告知记得更深刻。
   三、结语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的淘洗而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先人们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情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文言文课堂活跃、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唐金侠.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杜长明.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19).
  [3]左延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4]张咏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