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仲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寻找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找到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为建构新知创设必要条件。
  1 挖掘生活资源学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时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前后”一课,在理解“前后相对性”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活动,先指定某横排学生起立,再请这一排前面或后面任意一排的学生起立或坐下,然后又请先前指定的某横排学业生向后转,接着请这一样前面或后面任意一排学生起立或坐下。学生随着教师的口令反复练习,自然明白了方向改变,前后顺序也随之改变的道理。这位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从喜爱的游戏中体验和理解前后的相对性,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一切尽在不言中。
  2 提供生活事例学数学
  数学知识取材于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如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提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三个问题。问题1:我拿出一张红纸。剪下一面小旗,并告诉学生这张纸正好一共剪8面这样的小旗,已经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2:我顺手取出一本学生练习本,一共有36面,做作业已经用了5面。用去几分之几?问题3:我拿出一本书说,某某同学看一本书,每天看这本书的七分之一,几天可以看完?通过上面一组生活事例,生动揭示了单位“1”的意义,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再如,为了理解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举出祖孙三代之间关系的例子,不仅形象地说明12是3的倍数。3是12的约数,而且还使学生明白约数和倍数是相对而言的,即12是3的倍数,12又是24的约数。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领悟数学的价值。
  1 善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如学了“分类”这节课后,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书店里的书分为哪几类,商店里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菜市场的菜如何分类等。在认识各类几何图形课中,让学业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哪些物体是本节课上学习的几何图形,以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学了“摸球游戏”这节课后,让学生用“一定”“经常”“很能少”“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有效地、不断地养成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数学就会变得绚丽多彩。
  2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中无数问题要用数学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了“一分钟能干什么”后,让生估计自己从家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学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月的用电和用水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结果分析用电和用水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住房的实用面积。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选举,学生才能真正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