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红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玉红 董彦琪 余永亮 谭秀芳 杨红旗 谭政委 任广乾 高素霞 彭东 刘红彦 张栩 梁慧珍

  摘要 红花是河南省重要的中草药资源之一。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河南省红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产业扶贫作用,分析了河南省红花产业当前产业现状、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并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可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多渠道资金投入、良种繁育、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品牌创建与产品质量控制、深加工和精加工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花;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可持续发展;中草药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234-04
  Abstract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Henan Province.In the present paper,to adapt to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afflower industry and play the ro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current situation,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operabl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flower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The paper could offer a reference for the multiple channels financing,elite variety breeding,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brand creation an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deep and fine processing of safflower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Carthamus tinctorius L.;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al proposals;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ese medicinal herb
  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别名草红、黄蓝、红蓝、野红花、刺红花、杜红花、红蓝花、草红花及红花草等,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是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等用途于一身的新型油料植物[1-7],其种子含油量与橄榄油、向日葵和花生油的含量相近,约40%左右[1],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分别占总油量的16%~25%和63%~75%[8-9],因其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而享有“亚油酸之王”的美誉,在国际上享有“绿色食品”之称[10]。随着对红花营养、保健、医疗、生态功能的逐步深化认识,红花产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11]。
  红花在我国已有2 100多年的栽培和药用历史,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云南、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12-17]。河南省红花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华、夏邑、卫辉、滑县、虞城、长垣、温县等地[15,18]。种植红花对农民脱贫和地方财政增收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土壤瘠薄、缺乏灌溉条件的山区丘陵地带,红花是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因此,在乡村战略背景下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发展策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产业振兴以及产业扶贫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旨在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现状
  1.1 传统种植优势丧失
  据记载,河南省已有2 000多年的红花栽培历史,为红花的道地产区。历史上,产于商丘(夏邑、虞城)一带者称为“散红花”,产于温县、沁阳、武陟、孟县一带(旧时称怀庆府)者称为“怀红花”,产于卫辉、延津、封丘、滑县一带(旧时称卫辉府)者称为“卫红花”。然而,红花采收以人工采收为主,劳动强度大且费时费工,致使一部分红花老产区如滑县、夏邑、虞城、长垣等地种植面积萎缩较为严重;目前,仅有卫辉、西华、温县等地种植规模较大,总面积徘徊在0.25万~1.12万hm 2。
  1.2 品种混杂退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生产上,种植户常用榨油用的红花籽直接作为生产用种,导致红花品种的退化、混杂,制约了红花产量及品质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红花油价格高时,红花规模盲目加大,导致良种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缺乏新品种选育、繁育与示范推广体系,导致优良红花新品种选育进程慢和培育出的优良花红新品种推广速度也相对滞后。
  1.3 栽培管理粗放,质量参差不齐
  红花为耐旱怕涝,掌握好栽培技术,尤其是灌溉技术是获得红花高产的关键因素。但红花种植以分户零星种植模式为主,具有明显的传统农业特征:生产规模小、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等。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种植不规范,红花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参差不齐。据调查,2016年郑州地区花丝平均产量为340.5 kg/hm 2,籽粒平均产量为2 928.0 kg/hm 2;商丘地区花丝平均产量为417.0 kg/hm 2,籽粒平均产量为3 216.0 kg/hm 2;南阳地区花丝平均产量为288.0 kg/hm 2,籽粒平均产量为2 844.0 kg/hm 2;新乡地区花丝平均产量为385.5 kg/hm 2,籽粒平均产量为3 064.5 kg/hm 2。由此可见,红花花丝产量和籽粒产量地域间有差异,种植红花增产增收的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1.4 产业链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河南省从事红花生产经营加工的企业普遍处于“生产规模小、企业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的状态,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干花包装、红花油压榨的初步阶段,红花产品以出售原材料为主,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这些因素制约了河南省红花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1.5 品牌培育滞后,品牌保护力度不够
  虽然河南省“散红花”“怀红花”以及“卫红花”等在历史上有名,但未能培育出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河南省红花产品的品牌多而杂乱,影响力不强。另一方面,河南省红花产品的品牌保护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红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不完善,未制定原产地保护政策,产品包装市场混乱。
  同时,随着红花种植区域的不断扩大,陕西、新疆等地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红花籽油加工企业不断增多[11],对河南省的红花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1.6 产品营销体系缺乏 目前,河南省红花产品的销售大多是商贩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收购,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缺乏较为完善的交易市场以及相对畅通、稳定的营销体系,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另外,红花生产者多为散户,处于产业链下游,市场和商品意识淡薄,对市场预测不准,常造成盲目生产,导致红花花丝及红花籽年际间的价格波动较大。有些年份由于过量生产,使得产品过剩,经济效益差,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 河南省红花产业优势与发展机遇
  2.1 品质优势
  河南省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地气候过渡,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19],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呈雨热同期,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 d,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1 300 mm[20],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目前,河南省红花种植主要分布在卫辉、西华、温县等地偏远乡镇,产区远离工矿区,大气、水源、土壤无污染,所产的红花色泽鲜亮、品质极佳,是加工红花油及系列产品的上等原料。如“卫红花”以其“量高质佳、蕊长色红、手抓油润、劲攥不折、药香扑鼻”的特征,仅次于“藏红花”而驰名全国,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2.2 区位优势与发展机遇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中纬度内陆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拥有互联互通的天然条件,省会郑州是“全国铁路心脏”,拥有铁路“双十字”(京广线和陇海线、京广高铁客运专线和徐兰高铁客运专线的双十字坐标点)和“米字形”高铁网(以东西向的京广高铁、南北向的徐兰高铁为骨干,四方则有郑州至济南、郑州至重庆万州、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数目前超过6 000 km,2020年通车里程数将达8 000 km以上[21]。
  2013年3月8日,國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国函〔2013〕45号),标志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郑州航空港区,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以郑州为中心1.5 h航程可覆盖全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河南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方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大潮的兴起,河南省找准切入点——开行郑欧班列,打通物流通道;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健全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开放平台,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为河南省红花外向型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2-24]。
  同时,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河南省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建设了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加快了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最近,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204号),2016年12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地区〔2016〕2664号正式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25-26]。
  2.3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带来的机遇
  红花用途极为广泛,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同时,随着人们对其营养、保健、医疗功能认同和接受程度逐渐上升,红花油、红花药用系列产品、红花色素等红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11]。据报道,2014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达6 042.4万t,人均消费量20 kg[27];若按我国人口年人均消费1 kg红花油测算,我国对红花油的年需求量就超过130万t。另外,我国每年需要色素5 000 t,全世界每年黄色素的用量在2 000 t左右,红花色素由于光热稳定性好、着色性强、抗酸耐碱、用量少、易保存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工色素的重要替代品[11]。
  2.4 土地流转为红花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等要求[28]。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土地承包权再延长30年不变。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人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是一个重大政策突破,这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解决目前河南省乃至我国红花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是促进红花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又是实现红花产业质量化、商品化生产的有效途径[11-30]。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11-30]。   2.5 产业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制定的《河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引导道地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以生产企业为主导,重点建设基本药物、创新药物及保健食品等方面所需的10余种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新乡开展卫红花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子种苗(种源)繁育,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同时,开展新乡卫红花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中药饮片加工技术及作用机理研究;深入挖掘传统中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建设中药材文化馆、博物馆,弘扬中药文化;完善卫红花道地中药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整体控制模式,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构建卫红花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积极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3 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建议
  根据《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河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总体部署和要求,以中药资源保护为基础,以中药材生产为主线,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中药材现代流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实现河南省由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产业强省转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河南省红花产业化水平。
  3.1 建立原(原)良种繁育基地,选育推广红花新品种(系)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建立红花种质资源汇集圃及育种试验基地,对现有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和利用,筛选出适合河南省种植的无刺、高产、耐寒和抗性好的优良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利用,以改变目前生产上红花主栽品种单一,品种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针对目前红花制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善、制种质量不高、供需存在差异等问题,按照“良种普及、自繁自种”的总体要求和制种基地集中连片、严格隔离的原则[11],在河南省红花种植基地建立起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繁育相配套的3级制种体系,满足生产需求。
  3.2 集成与示范红花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农户种植水平
  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开展红花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充分挖掘红花的增产增收潜力。根据河南省红花产区土壤肥力、水肥条件、气候条件等差异,以水、肥和栽培密度为中心,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紧密合作,进行多地点、多年份、多因素的栽培试验,总结出高、中、低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最适的种植密度及配置方式,从整体上提高河南省红花种植户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红花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另外,开展红花机械化采收研究,提升和普及机械化采收水平,降低红花采收劳动强度和人工投入。
  3.3 实施红花中药材GAP认证,提升产品质量
  根据《河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总体部署和要求,针对红花产业以红花中药材资源保护为基础,以红花中药材生产为主线,组织企业积极申报GAP认证,同时加强监管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度。实施野生红花资源保护工程、优质红花生产工程、红花生产组织创新工程;构建红花质量保障体系、红花生产服务体系、红花现代流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河南省红花产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实现由红花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3.4 开展红花初深精加工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河南省红花因红花花丝和红花籽产量低、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开发跟不上以及以初级原料销售为主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低、种植面积减小;但红花用途广泛,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因此,需培养或引进一批红花加工企业,通过初深精加工迅速拓宽市场;同时,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红花产品的附加值。比如,生产适销对路的高烹油、调和油、健康油、色拉油等,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利用红花花丝提炼色素,生产红花茶、化妆品、糖果等保健食品;利用红花饼粕提取蛋白,生产高蛋白食品、饲料、氨基酸口服液等系列产品。
  3.5 开展品牌创建工作,提高红花产业知名度
  品牌意味着产品的质量、形象、风格、要求、创意及消费者的喜好,是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31]。红花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特种经济作物,通过品牌培育和创建是实现其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企业发展规模,提高产品市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1]。为提升河南省“卫红花”“怀红花”和“散红花”产业及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可通过以下途径:凭借区位优势,打造河南省红花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建设提升红花产品的品牌价值;采取“地理标志+商标”双重注册,加强红花品牌保护;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扶持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以道地中药材卫红花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提高红花产品质量,提高综合品质,提高红花相关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加大河南省红花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营造创立优质名牌的社会氛围和市场氛围。
  3.6 多渠道融资,加大对红花产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红花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要建立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资金为主体、信贷资金为支柱、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县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坚持“以奖代补”原则,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红花产业发展。
  4 结语
  综上,河南省红花产业优势与劣势同行、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战略背景下,为保障河南省红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优化和延伸全产业链条。依托政府部门建立多融资渠道,加大扶持红花产业发展力度;依托国家和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红花产业标准促进产业升级转型、集成先进普适新技术提升种植水平、提升和普及机械化采收水平;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加快优良红花新品种培育、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依托加工企业创建品牌和文化、开展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研究;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强监管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度。   參考文献
  [1] TOMA W,GUIMARES L L,BRITO A R M S,et al.Safflower oil: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phytochemistry,antiulcerogenic activity,and rodent and environmental toxicity[J].Revista brasileira de farmacognosia,2014,24(5):538-544.
  [2] SHI H P,LUO J,ZHANG W,et al.Using safflower sup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he fatty acid profile in milk of dairy goat[J].Small ruminant research,2015,127(4):68-73.
  [3] ERYILMAZ T,YESILYURT M K.Influence of blending ratio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afflower oil methyl estersafflower oil,safflower oil methyl esterdiesel and safflower oildiesel[J].Renewable energy,2016,95(4):233-247.
  [4] ANJANI K,YADAV P.High yieldinghigh oleic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Indian safflower cultivars[J].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2017,104:7-12.
  [5] ZHANG Z L,LIU R Z,PU X P,et al.Evaluation of the subchronic toxicity of a standardized flavonoid extract of safflower in rats[J].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7,85(2):98-107.
  [6] CHOI J H,LIM S K,KIM D I,et al Safflower bud inhibits RANKLinduced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prevents bone loss in ovariectomized mice[J].Phytomedicine,2017,34(7):6-13.
  [7] XU M F,DAI S Y,WU Z S,et al.Rapid analysis of dyed safflowers by color objectificat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7,3(4):234-241.
  [8] KIM S K,CHA J Y,JEONG S J,et al.Propertie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L.)[J].Korea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2000,10(5):431-435.
  [9] GECGEL U,DEMIRCI M,ESENDAL E,et al.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oil from developing seed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L.)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2007,84(1):47-54.
  [10] 杨玉霞,吴卫,郑有良.红花研究进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4):365-369.
  [11] 任红松,陈彤,黄润,等.基于SWOT分析察布查尔县红花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4,51(8):1556-1563.
  [12] 郭美丽,张汉明,张美玉.红花本草考证[J].中药材,1996,19(4):202-203.
  [13] 梁慧珍,董薇,余永亮,等.我国红花育种研究进展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4):13160-13161.
  [14] 梁慧珍,董薇,余永亮,等.我国红花分子及生化标记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10-13.
  [15] 梁慧珍,董薇,余永亮,等.国内外红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71-74.
  [16] 郭丽芬,张跃,胡尊红,等.地方红花种质资源的形态标记聚类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2):41-45.
  [17] 郭丽芬,张跃,徐宁生,等.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83-91.
  [18] 胡喜巧,毋柳柳,陶烨,等.新乡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1):40-44.
  [19] 崔海羚,胡正华,师丽魁,等.河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50-15354.
  [20] 姬兴杰,李凤秀,王纪军.1971-2010年河南省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67-75.
  [21] 马春山.“米”字形快速铁路引入郑州铁路枢纽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37(8):51-55.
  [22] 段莹,马祎静.基于“航空大都市”理论的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空间发展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12):119-127.
  [23] 邓雪湲.生态智能技术集成规划: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1):47-52.
  [24] 周晓利.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物流发展策略:以郑州为例[J].企业经济,2014(4):147-150.
  [25] 彭荣胜.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2):17-21.
  [26] 王冉.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问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6):23-27.
  [27] 孟桂元,李梦阳,周静,等.我国主要植物油料及油脂生产与需求分析[J].中国油脂,2016,41(10):1-5.
  [28] 冯开红,黄泽颖.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意义、运行机制与实践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419-421.
  [29] 秦文佳,江辉.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433-437.
  [30] 张贤明,杨博.发展成果共享视域下土地流转的约束条件与政府责任[J].湖北社会科学,2014(6):54-60.
  [31] 吴文希.现在及未来不可或缺的农业品牌[J].世界农业,2013(11):190-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0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