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动态生成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认同。在普通学校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聋生教学实际,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聋校语文课堂同样会因生成而精彩。
  关键词:聋校 语文 生成
  动态生成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认同。在普通学校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聋生教学实际,我原本认为这种新的理念很难走进聋校的语文课堂,直到经历这则教学案例,我的疑虑才开始动摇。它让我相信:尽管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听不见说不好的聋孩子,但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善于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我想我们聋校的课堂同样会是精彩的。
  《坐井观天》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这一寓言的含义,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小鸟与青蛙围绕“天有多大”展开了争论,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我原先的预设是:天空无边无际,大得很,小鸟说得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学生回答有的说小鸟说得对,有的说青蛙说得对!我先是一愣:是将预设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答案进一步前进?取舍之下我顺水推舟,把握住学生这一美丽的“生成”,相应调整了教学设计,没有按照“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我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同学们开动脑筋,看看课文的插图,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们都皱眉思考,但没有人吱声。突然有一个叫江洲的学生站起来用熟练的手语回答:“我把一张纸卷成圆筒形状,透过圆筒看屋顶,我发现屋顶只有纸筒口那么大。所以我想,青蛙坐在井底,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我高兴地点点头,竖起大拇指说:“你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想到了用纸卷成圆筒当作井,因为井壁很高,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青蛙跳出井口,再一次引导学生思考:“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这一回它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 胡鑫说:“哇,天太大了,原来是我弄错了。”陈红亮说:“天真的无边无际,今天我才开了眼界”。听完学生的回答,我说:“你们说得都很好,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狭小,见识小,而小鸟看得多,见识广。我们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要学青蛙,呆在井底,见识少。”这样学生对深刻寓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学生从中也真正明白这个寓言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其实,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绞尽脑汁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或者出人意料的精彩纷呈,或者武断生硬的草草收场。
  我知道,教学不应只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课堂中,孩子们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虽然有时不完全正确,但却是他们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如果捕捉及时,就能使教学获得生成,使课堂焕发生机。
  但是,随意的生成决不是高水平的生成,教师只有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生成才会越精彩。在教学过程中,我曾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许多困惑,得到了许多教训:有时,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时,由于被学生牵着走,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导致了一些课堂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迷失”了目标。
  反思以往的课堂,我认为以下几点尤其要注意:
  1.精心预设。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做到将整个教材熟烂于心,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都明了于心;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都琢磨得清清楚楚。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备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聋生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当课堂上出现随机的问题情景时,教师就能迅速判断这种问题对于本课的教学有多少价值,应从哪个角度去把握和引导,以及如何把它整合进本课的教学目标。只要是从课文内容上延伸开来的问题,教师基本上可以做到运筹帷幄。
  2.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对话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评价要在肯定中期待,在期待中激励。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获得成就感,经常体验颠峰时刻,让学生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3.善待“生成”,鼓励“生成”。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应倡导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面对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足够的耐心善待“生成的问题”,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孩子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我自己也曾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我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我要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才会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参考文献
  [1] 黄吉平:《重组课堂资源促进有效生成》,《教学与管理》2005年12期
  [2] 刘金卯:《“生成”理念视阈下的特校课堂教学》,《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781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