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彩珠

  摘要: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精心预设,并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借助平等对话,巧解意外事件,鼓励自主探究及时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生成 预设 精彩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生命,体现教师的价值。叶澜教授提倡的“动态生成理论”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用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精心预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并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借助平等对话,巧解意外事件,鼓励自主探究及时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不断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越是准备充分,“预设”得越好,也越是能够“生成”得好。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在课前要解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在着力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教学,而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只有在经过充分精心预设的课堂进程中,教师才能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自然变成生成,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校一教师在上公开课《变革与争霸》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关于“齐桓公争霸”的内容教学时这样设计的:“穿越时空,采访齐桓公。”四人一小组组成“时空记者团”设计问题向齐桓公及大臣们提问,一小组提问时其他小组则成为齐桓公的“智囊团”回答“记者”们的问题。预想到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会非常感兴趣,问题设计中会出现很多“闪光点”,为了能在课堂上抓住这些闪光点,使课堂生成能很好地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这位老师自己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并全面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把所有预设的问题归为四大类内容: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正式确立――“葵丘会盟”,确立霸主。结果在这堂课教学过程中,果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1.大王,管仲对您有一箭之仇,您为什么还重用他为相?2.您用什么策略阻挡住北上的强国楚?3.如果没有管仲,您还能成霸业吗?4.您认为齐国国家富强除了管仲改革外是否还有自然方面的原因?5.大王,您为什么要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为什么要派代表来参加?6.“尊王攘夷”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根据预设,这位老师在评价时把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及时引导到那四大板块,问题1和、引到“雄厚实力”,问题2、6引到“高明手段”,问题4引到“优越条件”,问题5引到“正式确立”等等。这种动态的开放的板块式设计,不仅预设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也得到了听课老师交口称赞,而这是跟课前精心预设分不开的。
  
  二、平等对话,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强制性,把教学过程从单一的“灌输”转向多向的互动、对话和合作,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在教师民主平等的召唤和对视中,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吐露真情。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融合,其融合的结果是师生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创造。
  在教学《社会是个大舞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展示了两组家庭生活漫画。我让学生讨论:不同的家庭生活可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其中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第二组漫画反映的是正面的影响,这是教材设置这两组漫画的原意,也是我预设中的选择,一切都按照我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接着学生们开始讨论为什么第一组漫画的影响是负面的,第二组漫画的影响是正面的。就当一位学生表示第二组漫画的第一幅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他学习时,突然有另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手说:“我不喜欢这种家庭生活场景。我在家学习时就不喜欢爸爸妈妈在旁边。爸爸妈妈都在场,做作业时有两双眼睛在盯着多难受呀!”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立即有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可我却一下子手足无措了。但这位学生讲得也挺有道理的,而且表露了他的真实想法,所以我马上就表扬了他的勇气和创新思维。我的表扬马上又引来了另一位学生的发言:“老师,我觉得第二组的第三幅场景也不是很好,因为我用电脑时爸爸陪着我说明他不信任我。”这倒启发了我,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设计的框框,让他们说说每一幅漫画各有什么正面、负面的影响。学生们也纷纷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颇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这样借助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给学生以充分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欢迎和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辩证思维,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利用意外,促进生成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生成的非预期因素。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调控教学,提高直觉灵感思维能力,随时准备适应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面对意外事件对学生所造成的冲击,教师如果采取消极回避、视而不见的态度,或对学生的议论采取压制或训斥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师生情感关系,还会挫伤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上课铃声响起了,老师像往常一样向教室走去,刚走到门口,看到教室后面围着一堆人,两个男生像两头牛一样斗在一起。居然还发生这样的事,老师马上火气上升,制止了两人的斗殴行为。这时候全班的学生都看着老师,那两个男生也很不服气地盯着老师,看老师怎么处理。面对这一切,这位老师马上冷静下来,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像平常一样引导大家开始学习新课《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正当同学们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热烈地讨论如何与长辈沟通、相互理解时,这位老师意识到同学们基本上对此达成了共识,于是话锋一转:“与长辈要及时沟通、相互理解,那么同学之间呢?”“当然也一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老师就抓住了机会:“那刚才两位同学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描述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上课铃声响起,一个男生要出去,一个要进来,结果在中间狭窄的过道上碰在了一起,谁都不让谁,就斗在了一起。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位老师马上问大家:“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来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解决这件事呢?”“沟通,让他们沟通一下,搞不好是个误会呢。”在大家的劝说下,那两个男生终于站起来把他们的委屈一吐为快。原来其中一男生是值日生,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桌,他听到铃声响起却发现讲台桌还没整理就起身往前冲,而另外一位男生则是听到铃声要回到自己的座位,碰巧两个人就撞在了一起。值日生认为那个男生妨碍了他履行职责,而另一个男生却认为是值日生阻碍他及时回到座位。这样一讲明白,他们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鲁莽,几乎在同时说了“对不起”,还握了手,表示和好。就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堂中的不和谐,学生们也通过这样的意外事件,深刻地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善于与人沟通、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巧妙地处理这样的意外事件反而大大提高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究,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态生成的教学,一个最主要的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再创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中)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那么,你(康有为)将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反响非常积极,纷纷为“自己”设计实现“理想”的途径。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有一位学生却小声说了一句:“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有用,当时康有为什么没想到呀?”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生成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便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又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采取的方法、依靠的对象等方面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断地自行对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大家基本上公认的结论和认识。这是个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探究题,又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生成新知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这样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更有效,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实践中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动态生成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天天进步成长的学生,日日发展变化的社会,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机智和灵活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及时捕捉课堂突发事件中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加以利用。
  2.把握生成资源的价值。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有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教师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要捕捉那些对学生成长有利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态生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境界,是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捕捉、开发生成资源,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4]刘继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月刊,2004,(10)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826.htm